作为亲子咨询师让我震惊的15个瞬间

作 者:
杨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妈妈宝宝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说到容易做到难。许多家长也说,读了不少亲子理论书,道理似乎明白了,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是不会做,中间仿佛隔了一层似雾非雾、似纱非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卡”住了家长?我做家庭教育咨询整整7年,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现在,我累积了上百个家庭咨询案例,其中有很多细节,我自己也觉得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1.暴力会“冻僵”孩子的思维

      有个家长,从小在极度暴力的环境中长大。有一次我问她一个问题,她完全僵在那里。我很困惑:“你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是吗?”她安静了一会儿说:“不是,不管是谁问我问题,一旦我不能马上回答,就会非常害怕。因为小时候如果不能马上回答爸爸的问题,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他一次次把我打得遍体鳞伤。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由自主进入这种状态,整个人像冻僵了一样,没法思考。”暴力,不只是身体上的疼痛,它会让人一辈子生活在恐惧当中。

      2.语气和态度的重要,超乎想象

      有个妈妈说孩子不听她的话,我想知道她是怎样“说”的,就让她录了几段视频。看完视频后,我对妈妈说:“如果我是孩子,也不会听你的。”我给了妈妈两个建议,一个是把语调放柔和,不要颐指气使;另一个是放缓处理事情的节奏,说了话等一等孩子的反应。我本以为,这样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才有效果。两天后妈妈给我看了一段视频,几乎是相同的事情,妈妈停顿了一会儿,孩子起身就去做事了,非常自然。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幕,让我非常诧异。有多少亲子之间,就是因为这细微的语气和态度,常年进行着无声的对抗。

      3.孩子是有策略的,妈妈却不知道

      有个孩子每周至少有一天找各种理由不上学,在学校里老师说他一句,他能哭四节课。妈妈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孩子需要更多的爱,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但随着妈妈的妥协,局面愈发不可收拾。了解详细情况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上学,并非因为压力和恐惧,而是把教育理论用反了,妈妈被孩子所控制。所以,我们的重点是让孩子的策略失效。孩子改变以后,妈妈惊呼:“有收复失地的感觉,这么小的孩子也有策略啊!”我心里比她还吃惊:啊,你以为孩子没策略?

      4.你能从细节上了解孩子吗?

      有一个孩子偷玩电脑,几乎达到通宵的程度,直到老师投诉孩子天天上课睡觉,妈妈才知道,孩子不但有书房的钥匙,还屡次破译密码。此后,妈妈只好把充电器锁在了保险柜里。为什么会如此失控地玩电脑?孩子自己有个总结“因为妈妈很好骗。”也是在这次才得知,其实他从小学就经常偷玩,甚至还总结出十条“偷玩原则”。其中的一条是“开机的时候咳嗽几声”。一个朋友听了这个细节惊呼:“太牛了,这样掩盖开机的声音,解决了我小时候偷玩电脑的技术难题!”妈妈这才回想起来,她常常听到孩子在房间“咳嗽”,还一直关心他是不是感冒了,提醒他吃点药。得知真相,心中五味杂陈,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5.孩子多想与父母联结,你知道吗?

      有一对母子,几乎冷面相对。了解了相处的细节,我一方面让妈妈改变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另外,让她寻找一个契机,跟孩子“请教”点什么。这个孩子有很多爱好,于是,妈妈就让他讲一本悬疑小说。我们估计孩子不会讲,也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孩子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终于被妈妈“看到”了,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后来就发生了大逆转:每天孩子黏着妈妈,央求着要多给妈妈讲一个故事,还要让妈妈陪他下象棋。看上去降到冰点的亲子关系,如此轻易地回暖,我和妈妈都吃惊不已。原来,孩子的内心如此渴望与父母联结。

      6.生气不光传染,还变异

      有个孩子胆小、不善于和同伴相处,妈妈说自己对孩子很好,很宽容,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起初我也相信这一点。在咨询中发现一个细节,妈妈有时候会生气,但很少发脾气,只是脸色不好看,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就改了。妈妈还夸奖孩子“懂事”,其他方面都很好。我问妈妈:“孩子有事情,也会用生气的方式跟你‘沟通’吧?”妈妈说的确是这样。我忽然弄明白了,母女之间用生气来“沟通”,她们互相买账,没有激烈冲突,但是,孩子没有发展出其他沟通方式来。到了同伴群体中,生气这样的“沟通”方式人家根本不买账,又没有别的办法,孩子一下子陷入困顿之中。看清这一串连锁反应,我只能默默地慨叹:生气是小事,生气也是大事。

      7.收集挫败感,还是收集成就感?

      有个孩子非常畏惧做作业,妈妈每天的任务就是催促。孩子很晚做完作业,妈妈还要讲一通道理,教导孩子要学会抓紧时间,要天天复习,等等,然后就催促孩子赶紧洗澡睡觉。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整个晚上一点乐趣都没有。于是,我对妈妈说:“作业完成的时候,不要再教训孩子,而是把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说一说,然后玩几分钟再洗漱。”后来妈妈告诉我,当孩子听到妈妈肯定他的时候,眼前一亮“妈妈,你说的是真的吗?”这个细节让我吃惊,每个孩子内心都蕴含着积极的力量,我们却锲而不舍地收集挫败感来打击他,为什么不能帮他收集成就感呢?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情的快乐。

      8.分不清严肃和生气

      有一次,在咨询中遇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妈妈问该怎么办,我建议妈妈严肃地和孩子说一下就可以,不必兴师问罪。第二天妈妈告诉我,“严肃”告诉孩子的结果,是两个人大吵一架。当时我非常困惑,后来这样的事情屡次上演,我意识到其中可能有别的原因。于是,就让妈妈录了一段视频给我看,我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严肃啊,分明是生气嘛!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妈妈坚持说这是“严肃”。我让妈妈说说严肃和生气的区别,她描述的“严肃”,其实就是我们眼里的“生气”,而她描述的“生气”,其实是我们眼里的“暴怒”。原来,这套标准来自于她的父亲,她父亲平时总是脸色阴沉,还时不时就暴跳如雷。震惊之余,我特别心疼这位家长,连情绪标准都被扭曲了,可想而知她经历了怎样的童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