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中人的基本假设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海龙,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银川 750021; 马海龙,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银川 750021;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马海龙(1976- ),男,宁夏银川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规划研究,E-mail:mahl@igsnrr.ac.cn。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本文从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人的基本假设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科学理性与感性存在的经济人、政治人、自然人、生态人、社会人、文化人、感性人、复杂人等各种以人为研究视点的地理学研究中所体现的人的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阶层与阶级、感性与理性等的特征、作用、类型和差异。在总结各种地理学人的分析方法、范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地系统地理人平台和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认知有所帮助。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修订日期:2015-08-10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6)01~0001~07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6.01.001

       1 引言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研究陆地表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自地理学的古代雏形到现代地理学的高度发展,对于人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关注与研究、对于人作为地球环境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怀和促进,以及对于人作为具有个性人文特征的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和分析,一直是地理学持续研究与解析的重点,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和正在影响着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进程。

       一般而言,地理学中人的问题的提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作为研究者的人和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作为地理学研究者的人,主要考虑研究者的主体个性是否对地理过程与对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等方面施加影响或干扰,造成研究结果的失真或偏差,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造成失真与偏差。这个问题几乎在所有的科学研究中都同时存在,反映了科学研究中正是由于“观察”的存在,才造成了观察结果的不精确与失真,即“测不准”的原理。同时,地理学研究者与此稍有不同的是,研究者个人的特征会在其相应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和折射,即学者的个人生命周期与路径的多样性。例如,地理学者的思维习惯、个人偏好、气质、知识积累、科学经历等在不同程度客观影响着其研究状况,例如有关针对徐霞客[1]、黄秉维[2]、David Harvey[3]等人的学术轨迹的研究对此已经有所证实。

      

       图1 地理学中人的观察与被观察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Observing and Observed between Human and Geography

       如图1所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首先产生的问题是陆地表层空间的地理过程研究是否考虑将人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研究范围,由此触发了传统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与“有人的”的地理学的根本分异;其次是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如何定位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是作为人类社会子系统的次级系统还是作为系统要素的人进行考量,二者哪个更为合适?系统中个体的人、团体的人以及抽象后的人的个体与群体在系统中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划分和确定?系统中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基本构成中,人的多指向特征,如自然人、经济人(理性人)、感性人、社会人、生态人等,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较为合适?以及各个指向之间如何整合对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一致发展要求的人?另外,在重视人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和谐的今天,究竟有没有一个适合现代地理学进行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的人性分析与整合的平台,等等。

       面对以上问题,地理学在某些程度上是一门“因人而异”的科学。本文主要从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给出一定的解答。

       2 人性与人性假设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它包含人具有动物本能的自然属性和人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它决定着人的行为动机。不同学科中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总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作为基本前提。因此,人性假设是科学分析的基本逻辑起点之一。

       表1列出了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人性假设理论。在众多的学科中,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门最依赖人性假设的学科,前者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后者研究的是人的管理行为。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关人性假设基于人的经济理性特征,形成了一套人性假设的基本框架和模式,主要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创新人等。但是这些假设都没有跳出狭隘的个人主义的范畴,一般而言,马克思设想的“全面发展人”较为符合未来人性的认知范畴。

       3 地理学对人的认知与分析

       3.1 地理学对人的总体认知思路

       就人的认识问题,与其他科学不同的是:地理学并不是首先单纯地设定或假设人性本质,而是从人及其生存与活动的环境系统对人来进行界定;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分析人在系统中的活动过程、要素特征和功能作用,进而认识人地系统的总体规律。一般而言,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按照对人的认识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在系统中不考虑人的因素和影响,将陆地表层系统假定为没有(或很少)人类干预和影响的自然系统,即无人的纯自然系统研究;二是在系统中将人看作系统构成的一个组成成分和影响系统发展变化的要素变量,即人作为要素的系统研究;三是在系统中将人视为人地巨系统中与自然系统并列的重要亚系统,即人作为系统的研究。目前而言,这三种思路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不同的效用,较难界定哪种思路更佳。

       就地理学中人的一般研究范式与方法而言,与其他科学的研究过程基本相似。例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对人的特征、作用与过程的研究,遵循“基本假设→逻辑分析与演绎→概括总结与抽象”的基本过程。通过分析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对人的具体研究实践与成果,总结出地理学中存在以下几种人的假设、分析与认识的指向和角度,包括观察与被观察、感性与理性、微观与宏观、阶层与阶级、现实与虚拟等;每种假设、分析和认识在充实地理学对人地关系这一科学命题的解释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过程中对学科发展本身产生着较大影响,以下就此分别述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