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华歌舞班:有声片开创期的一次审美转型(1931-1932)

作 者:

作者简介:
季晓宇,南京艺术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13

原文出处:
当代电影

内容提要:

大多数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电影从无声片转型有声片的这一阶段,而联华歌舞班就成立于这一时期。为了应对有声片市场,联华影业公司吸收了黎锦晖的“明月社”成立联华歌舞班,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了歌舞音乐元素,也为早期中国电影业培养了黎莉莉、王人美、聂耳等多位明星。可以说,联华歌舞班对于中国有声片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J8
分类名称:影视艺术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字号:

       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从无声电影(Silent Film)转型到有声电影(Sound Film)的过程及细节在诸多史学研究著作中极少被人提及,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将无声与有声这两个阶段分裂开来,而忽略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过一段并不短暂的转型过渡时期,而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电影业接受“声音”的过程和转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有声片转型阶段并不引起关注的歌舞组织“联华歌舞班”,它从属于罗明佑的联华影业公司,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仅以此名维系了近一年时间,①但是它的功绩却不可抹灭。笔者试图从四个角度讨论联华歌舞班与早期中国有声片草创时期的关联,即歌舞班成立之时有声片的发展状况,此时联华影业公司是出于什么原因吸收明月社,那么明月社是具备哪些特质才受到了电影业的关注,最后联华歌舞班究竟为有声片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一、联华影业公司的“声片”复兴计划

       1927年世界电影以《爵士歌手》的诞生宣告了有声片时代的开启,1929年首部全对白、全歌唱、全舞蹈(all singing,all dancing,and all talking)的歌舞片(《百老汇旋律》也正式上映。②尽管如此,无声片并没有迅速的终结生命,对于世界电影而言,在无声片与有声片过渡与转型的这几年间,有人甚至称之为“一次无与伦比的革命”。1929年有人这样说:有声电影的时代是来了,而且它是要站住的。③有声片”作为舶来品正式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正是这一年,装置了有声放映设备的上海夏令配克电影院首次放映了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1931年,中国第一部自制蜡盘发声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正式放映,自此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无声片与有声片交织共存的时代。

       和美国电影业初遇有声片时的反应如出一辙的是,中国电影业也随即产生了连锁反应,关于电影是否需要声音的讨论占据了各大电影杂志的版面。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于市场来说既已成为赚钱的手法和噱头,因此“百老汇的戏剧家,已渐渐占据了字幕编纂家的地位,百老汇的男女演员,也有驱策电影明星脱离影业的趋势,各电影院和许多电影企业家也都购买有声影片的机器和夺取开映的特权”。④就在东西方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兴致盎然的在为电影“有声”与“无声”的好与坏展开争辩与摸索,以及中国电影“被动”接受声音的同时,面对不容乐观的电影业发展局面,电影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从事电影事业的人,谁不在天天感念到痛苦和艰难,尤其是从有了有声电影以后”,⑤可想而知,面对西方大批有声片的涌入,电影从业人员并不会兴高采烈地欢呼迎接,他们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挑战和对于电影观念的重新思考,而这无疑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艰难。此时,华北电影公司的经理罗明佑提出了“国片复兴”的口号,紧接着联华影业公司在1930年成立。

       之所以提出“国片复兴”的口号,笔者认为罗明佑是出于内外两点原因的考虑。内因是20年代中后期国产电影的质量受到了一部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诟病,他们觉得“一般投机分子,鉴于制片之可以赚钱,也就呼拉乱凑的纷纷组织起影片公司来,驯至剧本缺乏,便拿些神怪小说的本事来胎脱凑数,简直把电影原则上的艺术成分消灭得净尽”,⑥这也是所谓的“神怪武侠影片的反动浪潮”。⑦不仅如此,导致20年代末期制片行业岌岌可危的原因还出于制片行业的恶性循环,“纵然肯花钱去制成一部非常的片子,他却要到处向戏院主兜售,有时还要降格相就,结果每每亏拆血本。他受过一次教训,在以后的作品便不得不极力撙节费用,他既不肯花钱,便免不了敷衍了事”。⑧外因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有声片大批输入,几乎垄断国内市场,“因为两国语言悬殊和声片来价昂贵的关系”,⑨则“仅能供给通商口岸英美人及通英文者之需要”,⑩并且,外国的默片来源逐渐减少,造成的后果就是“美国的声片,在我国国内,因为两国语言悬殊和声片来价昂贵的关系,是只适合于港、沪、津等埠三数家大规模影院放映而已,而此后默片的来源既竭,一两年后,国内大部分的影院,没有装置有声放映机的影院都要闹着片荒了”。(11)如果模仿美国放映有声影片,“装置一完善之机器,动辄三四万,而有声片价值之昂,比无声片贵至九倍,且欧美之歌曲说白,非吾国人皆能领略”。(12)

       鉴于这样内忧外患的种种原因,“自制完善之影片及有声影片,实为目前影业唯一之机会及需要”,(13)所以出于保护国内院线以及复兴国产影片的目的,“感觉得有和国内的制片公司合作,共同摄制精良的国片之必要,一则可以救济这个片荒,二来可以抵制外片的故昂租价,这种联合的运动固然是时势使然的一种趋势,也就是目前高唱入云的国片复兴呼声的动机”。(14)因此罗明佑决定把北方地区的华北电影公司,联合上海的民新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共同组建成立联华影业公司,力图从制作、发行、放映等多方面改变当前的电影业环境。联华影业公司产生了“采用有声电影做复兴的一条新途径,做复兴的一种新利器”(15)这样的想法,制作国产有声电影以及培养有声片人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罗明佑“国片复兴”这一宏伟计划中的其中一条。在“联华”的规划之中,“第二期计划在上海设有声影片制造场”。(16)如果参照西方的电影业,可以看到美国电影转型拍摄有声片之后获益良多,“开映有声影片的戏院,也都利市十倍,旧金山的戏院在五年里换了十五个经手,及开映有声影片后,几个月内,就赚了十五万美金”。(17)但中国拍摄有声片的环境并不乐观,以“友联”拍摄的有声片《虞美人》为例,“特租假夏令配克为公映之所,租金以日计,每日千元,统计三日,共费租金三千元,连广告等费统计几达五千余金。然以该片卖座虽尚不恶,但以开支过大之故,仍未能获利”。(18)可以看到即便是在30年代初制作国产有声电影,并不是件“有利可图”的事,也更无捷径可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