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马克思与本雅明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树广,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也有多方面的影响,他对语言的理解中所包含的实践唯物主义、总体性和批判性精神,贯穿在阿多诺、佩舍、鲍德里亚、德里达、拉克劳、阿甘本等人的思想之中;而马克思关于语言交往实践的思想,也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中延续着。本雅明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有其独创性的一面,本文对马克思和本雅明语言哲学中本体论层面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并分析了他们在总体性语言观上的相同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马克思语言哲学的系统的梳理和探讨较为少见。但无疑这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归纳与概括,并与本雅明较为丰富和明晰的语言哲学进行比较,以试图在马克思语言哲学的挖掘和建构方面有所推进。语言哲学这个概念在本文中更多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讨。这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哲学有联系,但也有区别。马克思与本雅明的语言哲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较为一致,具有可比性。

       一 马克思的总体性语言哲学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丰富而深邃,这里从发展线索、总体性特征、语言与意识形态及物与名的关系几方面作出概括。

       其一,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散见在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他有几个阶段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前,除了曾经在《莱茵报》时期为言论和思想自由进行辩护,马克思主要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本体论层面的语言观,揭示了物、思、行、言、交往相互融贯的总体关系。从总体性的语言哲学出发,马克思批判割裂语言与社会现实生活,反对疏离直接语言和普通语言的语言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它被一方看成并理解为请求,哀诉,从而被看成屈辱,所以使用它时就带有羞耻和被唾弃的感情:它被另一方理解为不知羞耻或神经错乱,从而遭到驳斥。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还批判了把语言完全等同于现实的唯心主义哲学,指出唯心主义的抽象哲学语言脱离了普通语言,歪曲了现实。他反对唯心主义哲学在把思想看成独立的存在,把作为思想直接实现的语言看成是独立的。“对于哲学家们说来,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在哲学语言里,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从语言降到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和观念成为独立力量是个人之间私人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家和哲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也就是使这些思想系统化,乃是分工的结果。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②。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后,除了比照语言、符号来研究价值、货币,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之外——例如,比照语言的共性和差别性,阐述一般概念和个别的具体现实的差别之间的关系③——马克思更多地批判交换价值生产体系和拜物教割裂语言、符号与现实的关系,反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平等主义把语言和符号加以形式化。尽管马克思也提到资产阶级语言,但是他并没有把语言完全划归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阶级语言和专门化的语言实质上不过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关系,这表现在普通的日常语言之中并且对日常语言进行了改造。因此马克思也从实践哲学的总体本体观出发,分析和批判语言的社会历史变化。马克思还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仔细研究了语言史,分析语言变化和遗存的背后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其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本体论层面阐述了他的语言哲学观,他认为语言是物质、意识、行动的统一体,即总体,从而创立了他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哲学基本原则。他指出:“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④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是内在于思维本身之中的一部分,思维中那些可以被表现的部分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作为感性的自然界,也是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观念化的物质。“语言,它的物质的现实存在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它在观念上充当物质。”⑤“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⑥语言既是物,又是意识,是物与意识的统一总体。“感性的自然界”这个概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感知的自然界或纯粹无人的物的世界,我们需要认真解读这个概念,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思想创新。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的感觉。这个感性的世界,应该从主体的实践方面去理解。⑦在他看来,人的感性活动也属于自然,但这个感性活动是属人的能动实践;因为,人能以任何自然物为对象,能按任何尺度生产,人的感性是全面的,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人类自由劳动是可以有人的思想设计的,而且人能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在生产物质生活必需品的必然王国中,也存在着人的自由的可能性。由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表述可知,“语言是感性自然界”这个命题,正是对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之间矛盾的解决。由此,(1)语言不仅与思维不可分割,而且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中可以表现为客观存在的那部分思维;(2)语言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界的社会实现”部分;(3)语言是观念化的物质,又是人的能动感性活动——实践。正是在语言中,存在着物、意识、行动的总体上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