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5-06-03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1-1364-08 在西方,对于空间和社会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关于空间的主流观点长时间被一种称为“伽利略-笛卡尔”的哲学所统治[1],往往把空间看成是附属物或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直到18世纪末,空间才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讨论和运用。康德认为空间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而是以直觉的形式先存在于思想[2,3]。此后,空间嵌入到社会空间的权利运作和微观空间的权力凝视,成为权力施展的场所[4]。1974年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概念,指出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被社会关系所生产,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再现的空间是空间体现社会性的方式[5]。哈维则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是通过“空间修复”(spatial fix)和三次资本循环,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使得空间反映和再塑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6]。至此,空间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活动的背景,已深入到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中。而基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传统人文地理学在研究空间与社会关系时,往往关注的是不同社会经济要素和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属性的空间差异而非空间本身的社会文化内涵,导致了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往往从社会现象入手,忽略了空间的主体性[3],难以反映特定空间内的社会文化逻辑。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人文地理学者开始由对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变到对空间的文化研究[7],强化了特定空间的文化内涵,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含义的变化,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8]。地理学的这一文化转向,需要我们从空间本身的角度弄清空间在社会中的角色。 20世纪60~70年代,比列·希列尔研究了空间与社会这个课题,认为抽象性的社会结构中应该考虑空间因素,而物质性空间结构中应该考虑社会因素,提出了空间结构中的社会逻辑以及其中的空间法则[9]。1984年《空间的社会逻辑》(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进一步阐释了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10]。空间句法中所指的空间是“空间本体”,而非欧式几何中可以用数学方法测量的空间(长度、面积、高度),是指与实体相对立的物质形态,人们日常可以穿越和使用的物质虚体。对城市和建筑这种空间的描述可以表述为一种基于拓扑关系的“关系”——组构。组构(configuration)指复杂系统中任意一关系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即空间的句法[10]。通过对空间的句法分析,希列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更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属性,它积极参与到人们日常活动中,空间组构则是联系其形态与功能的纽带。通过对城市或建筑空间的量化描述,空间组构为我们揭示空间形态背后深层次社会文化逻辑[11]提供了量化方法,为我们认识空间与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使人文地理学由传统的对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的分析转向探讨社会文化现象发生的空间机制,强调特定空间内的文化特质[12]。作为住宅建筑与其居住主体联系的空间系统,家正是地理学者关注人地关系的微观尺度。国外地理学对家的研究已积累较多成果,国内却缺乏地理学的视角,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住房[13]、就业[14]、出行[15,16]等论题,对于家的内部空间尚未给予重视;在研究视角上主要侧重于居住主体,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考虑不足;研究方法上以统计和模型为主,缺乏定量分析家内部空间形态的方法,家的内部空间形态及其社会文化逻辑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空间句法作为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7],为探究家庭空间的深层次文化含义提供了新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梳理空间句法有关家空间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外运用空间句法对家空间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出空间句法理论应用于地理学微观空间研究的意义。其次,在阐释家空间所承载的社会文化逻辑时,考虑到既要体现家空间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又要抓住时空的主体——人以及人的社会关系,文章拟从家的“基因型”、家的“恒定”与“转换”、家的“二元性”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观空间研究和进一步在社会转型期下,探究家空间及其承载的社会逻辑演变提供启示。 1 文献概况 在空间句法理论近40a的发展中,对其发展、传播、创新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主要有空间句法研讨会、空间句法期刊(The Journal of Space Syntax)和空间句法公司。1997年首届国际空间句法研讨会在伦敦举行,其后2a一届的学术研讨会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空间句法期刊2010年的创立,为该理论提供了自己专业的学术刊物,同时也预示着该理论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此外,空间句法咨询公司的成立促进了该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共存使该流派日益强大。 就国内而言,空间句法首次引入中国见于1985年发表于《新建筑》上的文章[18,19]。其后,随着理论的不断引入,国内有关空间句法的研究逐年增多(图1,数据检索于中国知网)。空间句法首次见于国内地理学核心期刊始于对城市路网的研究[20],随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对路网可达性的研究,探讨公路、地铁等路网通达性的时空格局演变[21~23],句法主要作为计算节点、线、域面空间拓扑距离的工具;第二、有关街区[24]或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25],句法在村落形态和空间认知上与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了对话;第三、对商业建筑的研究,探讨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特征与空间设计[26],对商业建筑的研究是国内地理学者运用句法对建筑内部空间研究的首例,句法主要作为定量分析建筑物内部空间组构、视域和可理解性的理论,空间句法在提高室内空间设计、空间效率和预测空间使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尺度上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区域层面[21~23],其次为社区与村落[24,25],而建筑层面的研究十分薄弱[26](图2),对家及家空间的研究尚未涉及,而家在人文地理学中却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27]。因此,笔者将文献检索范围定位于历届空间句法会议收录的学术论文(1997~2013年)和空间句法期刊(2010~2014年)刊载的文章。本着从物质、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探讨家空间的原则,将“home”、“house”、“family”作为关键词和标题在以上范围进行检索。6届空间句法会议中关于家的研究高达40篇,5a来空间句法期刊刊载与家相关的研究也保持在13%左右。因此,文章主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精炼与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