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 尹吉男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1.6~239)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这是一位宫廷画家在业余时间的绘画活动。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本文对绘画对象中的人物背景进行梳理,发现这些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馆阁诸公”,具有很浓的地域政治特性。作者从《杏园雅集图》的传本入手,介绍了此图与“江西文官集团”的关系,并首次讨论了“杏园雅集”活动和《杏园雅集图》的图像模式的深层含意,破解背后的真实用意和功能。自始至终都以“政治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视角展开彼此交织的一系列讨论。 乡村民艺的另一种生活 乔晓光 (《新美术》,2015.11.52~60) 改革开放以来,民艺在不断地渐渐远离原生的民俗生活,失去农耕时代的功能作用,而不断增强的是作为文化物品的公共性和艺术审美的商业性。许多民艺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脱离开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民艺心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开展以来,民艺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民艺也在增强自身发展的欲望。今天的民艺正在与精英文化、大众流行文化、西方现代设计与时尚文化、学院绘画艺术,以及都市化的生活审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题发生着多元开放的关联。不断普及的互联网以及和非遗相关的文化展演也都在为这些关联提供可能。本文以北方民间剪纸这个最具普遍性的民艺类型,作为观察近四十年民艺变化与发展的个案,通过介绍剪纸在中国民间传统生活中国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乡村剪纸手工艺人的“非遗”生活,剪纸艺术的在文化层面的传承等方面入手,探讨和研究了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民艺发生的变化,观察近四十年来民艺在社会生存中的处境与变化,进而从中发现民艺的发展线索及流变趋势。 灵的密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 邓启耀 (《文艺研究》,2016.2.129~140) 无文字族群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一般通过族群内的口述史、图像史以及相关仪式、民俗等进行表达。苗族属于无文字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漂泊不定,能够随身携带的只有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图像和简便衣物用具。已经有不同学科的许多研究证明,苗族古史和他们的口传文化及其象征系统是可以互证并一脉相承的。本文通过苗族神话、古歌,传说中关于蝴蝶创世、复生或化生的叙事,比照苗族服饰中大量出现的蝴蝶图案,结合苗族民俗中某些涉及蝴蝶(包括飞蛾)的民间信仰,对苗族传统文化中关于蝴蝶的母题,尝试进行叙事或仪式结构、符号类型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许多以“艺术”形式呈现的图像文献,是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族群叙述历史、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以非文字形式书写的文化史和心灵史。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价值观探讨 (《中国包装工业》,2015.22.216~217) 在工业化时代,包装设计中存在的盲目设计以及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导致人类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由于设计产品使用周期的缩短,出现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问题,为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价值观的探讨。所谓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是对工业化时代以来包装设计理念的理性反思,是在推动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起一个既符合自然社会的“真”又符合人类生命的“善”的新理念。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价值观不仅强调人是价值主体,而且也承认生命和自然的价值主体地位。绿色原则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价值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