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营立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汤国永,重庆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展现为淡漠、迷茫和逆反。淡漠意味着对主流价值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和情感;迷茫则是在多元价值背景下的茫然失措;逆反是对主流价值体系心理甚至行为上的抵触和否定。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机制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作出考量:课堂习得机制下社会濡化造成的负向迁移作用、社会事实和社会态度投射引发的价值重塑、群体特点造成的价值认同危机深化。挖掘主流价值的个体价值,改善认同环境,增益认同教育,改变当前“生存问题”与“价值问题”、“多元思潮”与“主流认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安全阀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6)01-0017-06

      一、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及其心理显现

      “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亨廷顿从“我们是谁”来表述美国的民族—国家特性和价值认同危机[1];马蒂亚斯·米德尔描述了转型时期的东德在制度、社会和个体层面上的认同过程和危机[2]。可见,“认同解构”(dis-identity)已经成为现代性背景下的重要议题,而这种解构过程,最重要的就在于主流价值和信仰的崩溃。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凝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大上,新一届领导集体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充分体现了党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的理论创新、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

      对于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上述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绝非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作为中国思想最活跃、变化最剧烈、可塑性最强的大学生群体,这种危机表现得较为突出,比如,在历次价值观认同调查中:对于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庆市委宣传部2009年的调查表明,该市大学生中有高达47.6%的人将信仰马克思主义归于评奖评优、入党和找工作等功利动机[3]。对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自信,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认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前提和基础”的仅为54.4%,认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占60.5%[4]。四成到五成的大学生缺乏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调查方面,武汉大学的调查中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提法的仅为54.2%。近年来的出国热和大学生就业倾向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的保守倾向,说明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似乎在远离而不是靠近大学生群体。在对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反叛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蛇口争论”到今天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之风俨然成为一股潮流,主流意义上的道德观提法遭到了严峻挑战。我们认为,大学生认同危机可能包含如下三个心理层次:淡漠、迷茫和逆反,三者逐层递进而又相互影响,构成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问题的困境。

      “淡漠”一词的经典定义来自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他指出:“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珍视什么价值,也未感到威胁,这就是一种淡漠的状态,如果对所有价值都是如此,则他们将变得麻木不仁。”[5]米尔斯将这种淡漠与焦虑联系起来,认为这种淡漠会引起难以言明的心神不安。我们认为,用“淡漠”来描述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主流价值体系的状态是恰当的:他们并不关心这一体系在说什么,不关心它是不是正确,更不关心这套价值有没有意义,总之,他们将社会主流价值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东西。蒋红莲的一份调查表明,仅有约1/3的大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内容。[6]这一数字表明至少在态度上,大学生并不将此作为一项值得把握的东西。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两门普通的公共课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并不真正将课上所讲的理论和观点作为一种“价值”来接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有一点用”的知识。这种强烈的无所谓感让主流价值认同教育变得苍白无力。

      “迷茫”实际上涉及多元价值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认同的选择问题。大学生群体是最容易接触到各种价值和思想的人群之一,他们在面对种种思潮时表现得更加茫然无措,武汉大学所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调查中,“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思潮”的大学生仅占12.6%,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在大学生中都有相当的关注度,而且认为这些思潮积极意义居多的要比认为其消极意义居多的人多,而更多的人(43.1%)则表示不能判断。[7]这些事实说明,当前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认同方面遇到了来自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种类繁多的思想价值面前踟蹰,从而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而“逆反”则意味着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逆反心理”一词源于心理学,它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求不一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带有比较强烈的抵触心理和情绪。”[8]具体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认同方面,这种情绪表现在知道上述价值体系要求的情况下,却故意走向他的反面,故意偏离这种要求。这种心理情绪,一旦外化为行为,将表现为指向明确的、有意识的失范行为,往往形成对主流价值的对立和冲突。逆反存在两种外显形式:第一是对主流价值体系本身存在某些消极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泰弗尔认为刻板化将世界作了界限明确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价值形成施加影响。[9]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大学生容易将主流价值的一整套体系认为是“意识形态”,是离我们很远的权力拥有者所“发明”的一套东西而加以排斥。第二是对现有的与主流价值有关的教育和事迹的反感、厌恶或者反向思考,这实际上是对主流价值具体落实上的抵制,与从理论和价值信仰上抵制社会主流价值是一样的。

      总之,从不关心的“淡漠”到不知所措的“茫然”,再到否定和抵触的“逆反”,我们看到,这三个维度逐层递进,共同形成了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大厦的侵蚀,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内在机理原因并探讨其调适机制。

      二、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危机探源

      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主流价值认同危机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伴随着多种价值体系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碰撞,伴随着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伴随着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态度被拷问、被反思,所谓“核心认同危机”广泛存在于几乎每一个社会中,对每一个社会群体都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群体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拟从三个角度——价值濡化角度、群体行为与社会投射角度和群体个性化特点角度加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