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于丝绸之路文化的牵引和串联,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优化宏观空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良好地展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理念,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欧、亚、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境内,包括西北五省区、西南四省市区和东部五省,但任何推进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战略能够辐射的行政区域不会完全与国家划定的地理范畴重合,存在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因此,以一带一路经济区的视角审视战略发展效应较为客观。由于诸多经济要素的制约,目前,一带一路经济区的经济域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经济势差,自协同于发达地区经济域面高度的可能性极低,[1]引导新介质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发展极为必要。高新才[1]主张丝绸之路经济带应着力发展通道经济。董千里[2]主张构建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以此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王娟娟[3-4]在解读新常态的基础上,认为顺应新常态要求的电子商务转型是一带一路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且主张京津冀协同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积极开拓互联互通领域,通过强化经济联系,可以内生收敛于协调均衡稳态的中国经济“新三极”。立足一带一路经济区经济效率低的实际,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充分摸底一带一路经济区产业、产品特点,以物流为着力点,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解读现代物流 伴随国际分工精细化,物流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直接关系到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成本、效率等,尤其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当下,物流效率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管理创新等是有效措施。然而,实践证明,要实现物流效率的可持续提升,必须突破传统物流理念的制约,以匹配为原则树立物流新理念,专业化、宽泛化发展物流,即现代物流。 (一)现代物流回归物流本义:因物而流 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空间距离是物流产生的基础。初期,因常规消费半径小,需要远距离流通的商品少,故物流能够依据“物”的特性选择差异性的“流”的方式,之后,因专业分工、规模扩大等因素作用,物流行业形成,但是发展重点开始倾向于物流方式、设备等的标准化,一定程度上将物流演化为“流物”。[5]在实体经济独大时期,以“流物”本质开展流通业务对经济系统的制约尚不足以阻滞发展,但在网络经济规模陡增时期,这一短板则严重阻碍供求互信体系等的构建,且连锁效应使诸多经济社会领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现代物流必须回归物流本义,即因物而流。现代物流应当以物为核心,物流方式、物流路线等均围绕一定状态的物展开。[5]因物而流最大限度地确保送达时物的品质,要达到这一目标,专业化物流是基础。在现代物流内涵中,“物”居于首位,围绕特定状态的“物”,因地制宜地专业化、标准化各种“流”的内容,是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演进的方向。 (二)现代物流的外延宽泛化:由产品到产业 生产效率的提升催生了交易,也开启了物流。起初,物流对象仅为产品,跨区域需求规模的扩大使物流效率成为关注焦点。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一个产业的各环节多依据资源禀赋差异分布于不同区位,衔接供应链各环节逐渐成为物流对象之一。这种情形下,虽然物流不影响产品使用价值的形成,但供应链的长度、协调度、技术含量等直接影响产品使用价值的存在性和市场价值的高低,因此,供应链一体化进入实践层面,物流增值成为关注焦点。如果将产业发展的周期性纳入研究范畴,在一个地区,产业发展至一定阶段就显现出强烈的外溢性,产业转移成为必然。目前,产业转移结果与预期的偏离内在地诉求物流对象扩展至产业,通过专业化手段使产业转移结果收敛于预期效果。可见,经济发展的广化和深化是现代物流体系的外延由单一产品向产业扩展的重大动因。 三、一带一路经济区现代物流体系的构件分析 物流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纽带,而资源禀赋差异是区域异质的根基,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能够满足这些产业和产品需要的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收益可持续获得的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资源丰裕度高,以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矿产品等为主,为此,因物而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必须以一带一路经济区的产品、产业特点为核心而建构,在质和量两个层面优化物流供给,以提升供给能力为目标践行现代物流。 (一)物流设施是一带一路经济区现代物流体系的基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流设施种类日趋繁多,各类设施的功能品质越来越专业化、高端化。将不断更新的基础设施纳入物流设施体系成为各区域健全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目标。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动因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经济区,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该与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匹配。目前,一带一路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主导产业规模小、优势产品附加值低、区域通达性有限等约束强劲,降低成本与提高通达度应成为筛选物流设施的基本原则。 1.加大道路建设力度 一带一路在我国境内所涉及的14个省市区的道路建设较为滞后、通达性差,严重削弱了区域经济向心力,考虑到经济区的经济能力,加强铁路和公路建设是短期有效延伸产品产业发展半径的占优选择。在实践中,以欧亚大陆桥为基础,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对接中欧集装箱班列为导向建设铁路,提高境内外铁路通达水平。当前,着力搞好中巴、中哈、中蒙、中塔阿伊、中吉乌、中老泰、中越和中尼印等泛亚铁路运输对接,夯实已经开展的经济合作的硬件基础,使中欧之间各铁路干线与支线成为辐射半径更大的国际通道。在公路建设中,各地区应将提高通达度和对接铁路路网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这对“一带”的国家和地区尤为重要,在中国境内,应着力推进入疆、进藏公路路网建设,在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应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和公路铁路对接水平,健全和完善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基本硬件,强化中老泰、中越和中尼印的跨国公路对接,推进“一路”的路网系统建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