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教育观念滞后不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中的“误判”、“误区”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就新常态下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和育人水平,引导和帮助家长找准家庭教育发力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 精准发力点一: 不做“虎妈”、“狼爸”,尊重孩子合理需要和个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新闻回放:在电脑里搜索“数学题难倒大人”,会跳出几万个结果,难倒的对象包括研究生、大学教授等等。一次,钱江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儿童数学题的伤害指数会达到这种程度——一位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当事人的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她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课堂练习,我真想说:孩子,你比你妈强多了!你的那些题,为娘也不会做。” 家教感言:的确,由于诸多原因,“幼儿园小学化”被实实在在催肥了。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学汉字、学英语、学习加减乘除,过早地被剥夺了童年的乐趣,甚至屡屡出现“奇葩题”、“神考题”,真是难为孩子了。 “虎妈”、“狼爸”往往觉得孩子启蒙太晚、知识学习太少,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一项针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无疑给倡导并实施过度早教的家长一记重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第一个关键期。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没有什么比“玩”更能点亮孩子的大脑。用来探索这个世界的“玩”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据,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在人生的秩序里,孩子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才是孩子应有的底色。 孩子的作业量,一直以来,也是学校感到棘手的问题。到底布置多少作业才算合理,至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专业分析。有时学校认为作业量正常,家长却抱怨太多;有时学校贯彻“减负”,家长又认为学校“放鸭子”。 新闻回放:河南省南阳市一学生在早读课上突然昏迷,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头天晚上,他写作业写到12点多,早上6点20起床,至多睡了六小时。据说他经常这样做作业做到半夜。 家教感言:小小的作业竟然导致年轻的生命消逝,悲痛震惊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让孩子承担这么重的学习任务? 无论如何,教育应回归本位,决不能“变异”为拔苗助长的“超级教育”。这样的学习带给孩子的不可能是幸福的回忆,而是煎熬和忍耐。当教育成为改变孩子命运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径,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不惜让孩子过度社会化,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方面除了学校、教师难辞其咎,家庭教育失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前段时间,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连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参与其中并指出,“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其实,我们的孩子不仅玩得太少,睡眠也是严重不足。这是一种教育悲剧,是今天的成人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精准发力点二: 向“家暴”、“溺爱”说“不”,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闻回放:南方某医院急诊室爆出猛料,一个女孩被亲妈打死,送到医院前就没有了呼吸。女孩生前与一个同学发生点小口角,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便实施“教育”,想不到酿成惨剧。 家教感言:在现代社会,家长和孩子尽管有着身份和角色上的差异,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尊严应该是平等的。许多家长觉得打孩子天经地义,当家长可以为自己的“棍棒教育”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孩子成为受害者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这一次,一位未成年人以生命之名,来叩问“棍棒教育”之痛。 “暴力育人”侵犯了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承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与伤害。家长一旦缺乏仁爱之心,教育就会变得麻木与冷漠。一个对自己的引导能力有信心的家长,不会声色俱厉地“暴力育人”。在“一切为了孩子”的遮蔽下,少数家长采取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规训与惩罚。孩子犯错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采取辱骂、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施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那就请你手下留情,三思而行吧。 新闻回放:香港女星邱淑贞为亲近女儿,带着女儿在马路玩飙车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关注。据调查,中国式溺爱中还有26岁的已婚女每天让母亲帮穿袜子、幼儿园孩子要家长办“豪华庆生”,等等。 家教感言:“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这样的道理家长都懂,但很少做到“知行合一”,行动上经常犯糊涂。等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再想改变,忽然发现孩子就像是错过了学习飞翔的鸟,长大了也不会飞了。溺爱孩子成为一种习惯,是一种可怕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