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2-0005-06 一、快乐与幸福 近些年来,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越来越热衷于谈论幸福。有西方研究者说:“30年之前,没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会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幸福’这个词,然而,到了2007年,在经济学的杂志中,使用‘幸福’这个词作为论文题目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1 000篇。”[1]英国经济学家莱亚德(Richard Layard)则用现代科学(特别是脑科学和心理学)去说明幸福是客观的[2]20,并进而宣称,幸福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就是我们整体的动力装置”[2]24。说幸福是人类整体的动力装置并没有表达什么新见解。边沁早就说过:“大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位至高无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这两位主人就是痛苦与快乐。只有他们俩能指示我们应该做什么,并决定我们将会做什么。他们把正当与错误的标准和原因与结果的链条都紧系在自己的宝座上。他们决定着我们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我们所能做的每一个摆脱其束缚的努力最终都只能证明和巩固他们的统治。”[3] 但我们有必要把作为生活目标的幸福与快乐区分开来。莱亚德所说的可以科学、客观地测定的幸福就是边沁所说的快乐。当我们说幸福是最高的善或人类生活的共同目标[4]时,“幸福”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同于快乐。在这种抽象的语境中,“幸福生活”与“好生活”同义。人人都希望过幸福生活或好生活,说汉语的人们都用“幸福生活”或“好生活”这两个词去说自己的生活目标,但信仰不同的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生活”或“好生活”则有不同的理解。 幸福生活肯定包含快乐时光,但肯定也包含痛苦、烦恼、无聊等等。分分秒秒都快乐的人生和分分秒秒都痛苦的人生都是不可想象的。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嫦娥》中所言:“凡哀者属阴,乐者属阳;阳极阴生,此循环之定数。”当一个人说自己的生活是幸福之时,只表明他对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是满意的,并非指他从来就没有痛苦和烦恼。 人所享受的快乐也绝不能归结为科学仪器所能测量的脑电波一类的东西。人超越于非人动物之上,就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人是悬挂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文化动物。人所能感受的快乐和痛苦已超越了非人动物的本能的快乐和痛苦,已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在通常情况下是趋乐避苦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任何快乐都可以追求、享受,也绝不意味着任何痛苦都可以逃避。非人动物能享受的快乐和能逃避的痛苦受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人所能享受的快乐和能逃避的痛苦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深受文化的制约。 二、追求幸福的两种途径 对一个人来讲,有两种追求幸福的途径:一是向外用力,一是向内用力。 向外用力就是去赚更多的钱以便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如买空调、冰箱、洗衣机、汽车、豪宅、珠宝等,旅游坐头等舱、住五星级宾馆等。在中国,你也可以力争做更大的官,因为你做的官越大,就越能改善你的生活条件。说到底,向外用力即努力追求身外之物,这里的“物”不仅指豪宅、豪车、珠宝等有形物,也指权力、荣誉(如劳动模范、长江学者一类的称号)一类的无形物。 向内用力就是改变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智慧,使自己不仅能安享各种幸福,还能从容镇定地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一个有抑郁症的人必然不幸福,他必须首先治好自己的抑郁症才可能幸福起来。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过强的人,即便腰缠万贯、身居高位也不会幸福,因为总有人比他更有钱、更有权。他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境界才会幸福。 对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讲,改善民生的途径也不外这样两种:一是激励人们向外用力,一是激励人们向内用力。向外用力包括我们在毛泽东时代常讲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可概括为改造客观世界;向内用力则有毛泽东时代人们常说的改造主观世界的意思,但那时说的改造主观世界特指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我(或主观世界)的思想体系很多,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能帮助我们改善自我。 如果我们称改变现状、追求幸福(好生活)的努力为超越①,那么向内用力就是内向超越,而向外用力就是外向超越。一个明智的人必定能在内向超越与外向超越之间保持平衡,一味内向超越或一味外向超越都不可能幸福。你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参与社会协作与竞争,你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这样你才能有一个正当职业,从而有一份合法收入。简言之,你在社会上、职场中必须有足够强的竞争力,这是你必需的外向超越的能力。你又是一个有个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你的内心总有他人所不可触及、不可理解的东西。你还是一个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者,你永远有欲求,但不可能要什么有什么,他人和社会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按你所希望的那样“公平”地对待你,你随时都可能受挫甚至受委屈。正因为如此,你必须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才能生活得比较幸福。换言之,你必须学会内向超越。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引导人们在外向超越与内向超越之间保持平衡。在物质匮乏或遭遇严重灾害时,必须激励很多人去从事物质生产,去抵御灾害。这时,改造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迫切的任务,国家或社会就应激励人们外向超越。当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像东汉末年和民国年间那样战乱频仍,就必须有志士仁人出来改造社会,或者改朝换代,或者根本改变社会制度。但一个国家若只激励人们外向超越而不激励人们内向超越,那就十分危险。在社会矛盾激化的年代,必然是真正注重内向超越的人太少。人们唯利是图,争权夺利,富人不仁,穷人不义,社会矛盾必然日益激化。反之,如果很多人有平和的心态,则容易保持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