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行业的、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新型业态。这种经营方式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物流与供应链运作中的资金瓶颈,提高了物流与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各方主体通过协同与合作,实现了多利益群体的共赢。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业态不仅在业界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契机,同时在学术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冯耕中[1]从法律特性、核心思想、业务模式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对物流金融这种创新活动进行了分析。李毅学等[2]认为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在比较中西方物流金融不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有关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框架。胡跃飞和黄少卿[3]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源自于全球性生产外包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供应链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他们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做了界定。这些研究不但促进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但是,由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触及一个以往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较少关注的问题:资金流,且从组织结构来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呈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1对1”的群态运作模式,这使得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现象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里,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像物流和信息流一样得到充分认识。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知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以及知识形成与发展,笔者从文献系统研究入手,结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以期推动领域的纵深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实证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作为此方法创建人之一的Berelson[4]将之定义为是一种对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以及定量化分析的研究工具。Holsti[5]认为内容分析法的目标是确认和记录信息中客观的或至少主体间性的特征。Duriau等[6]认为内容分析法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种方法能够将保留丰富内涵的定性方法与有效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从国际上来看,内容分析法已普遍用于物流与供应链文献研究[7~9];但在国内,这一方法在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尚不多见。鉴于此,我们认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进行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了解这一领域的演进,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如一些学者[10~12]所建议,内容分析法可按四个步骤进行:①材料收集(对所要分析的信息资料进行界定并确定分析单元);②描述性分析(对信息资料的特点进行评估,为内容分析提供相关背景);③分类(确定分析单元的结构维度和分析范畴,并将之应用于内容分析中);以及④评估(根据分析维度,对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本文将据此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一)期刊选择 由于我国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学术期刊,涉及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文章相对分散,鉴于此,我们在期刊选择上考虑了两个期刊来源:一个是CSSCI(2013~2014年)中包括管理类(29种)和经济类(73种)在内的102种刊物;另一个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部推荐的30种期刊。由于CSSCI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的期刊有重合部分,经过确认,最后共计109种期刊被选定。CSSCI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期刊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对于研究结果来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文章确认 依据一系列关键词,诸如“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银行”、“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等,我们首先对发表在109种刊物上11年间(2004~2014年)的文献进行查询。选取2004年为起点,是由于物流金融在当年首次被作为物流创新模式提了出来。通过对每篇文献的题目、摘要以及关键词的确认,163篇文章符合筛选的要求。之后,我们对选定的163篇文献从内容上再次进行了检查。去除四篇与研究主题相去甚远的文献后,我们将分析样本确定为159篇。这些文献分布在48种期刊中,如表1所示。其中,在《系统工程》上发表的文献数为最多,占总样本数的8.2%,《财贸研究》等17个期刊仅有1篇。
(三)数据初步分析 图1显示了样本数按年度所分。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11年,发表的文献数呈现出了一个增长的趋势;2004年和2005年各为两篇,占总样本数的1.4%;2011年发表的文献数为最多,占20.3%。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学术领域在过去的这些年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自2011年起,数目有所下降,但问题关注范围依旧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