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善缺失的危害、成因及矫正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雪枫(1970- ),男,安徽霍邱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政治学专业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军事伦理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研究。江苏 南京 210003

原文出处: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友善缺失既损害了主体的价值尊严、妨碍了主体的便利生活,也腐蚀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狭隘个人利益的纠结、超负荷的生活压力、社会舆论的错误诱导。为此,矫正友善缺失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强化社会对主体的价值关切、营造互助友爱的环境氛围。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07(2016)01-0046-05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6.01.00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社会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解决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尽管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友善的,但仍有许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个别情况下友善缺失甚至很严重,然而,学术界对此研究尚显不足。加强友善缺失的价值矫正研究,对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实现中国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友善缺失的严重后果

       友善可用善良、友好、友爱、仁义等含义进行诠释,与凶恶、冷漠相对,本质上要求主体对他人、集体、社会要“好”,这个“好”不仅主体自我感觉“好”,而且对方也必须感觉“好”,也就是说,这里的“好”具有普遍性,是主体言行涉及的双方或各方一致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p99)因此,以主体利益的得失为依据,友善一般可以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低级友善指主体言行友善时没有付出明显的利益代价,而友善对象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实际利益,充其量双方都感到心情愉悦而已。比如,两人见面时打招呼、两个陌生人相向而行时为避免相撞而自觉让路、超市营业员微笑服务等等,都属于低级友善。中级友善是主体在行动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不是生命或重大利益的损失,友善对象却得到了比友善者更多的好处、利益。比如,在帮助问路者的友善行为中,指路者花费了一定的精力、时间告诉问路者,这些时间、精力对指路者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问路者却得到了较多的便利,避免了走错路。又比如,当盲人过马路时,主动引导其通过;有老人摔倒时,主动上前搀扶;在公共生活领域,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或提供便利等等都属于中级友善。可见,中级友善就是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主体自觉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帮助。高级友善是指主体可能冒较多、较大的损失甚至生命的代价,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比如见义勇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祖国利益流血牺牲等等都属于高级友善。在高级友善中,友善对象得到了很多利益,而友善者也为此失去了很多利益。日常生活中的友善大多指初级友善和中级友善。现实生活中,友善一旦缺失,就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后果。

       1.损害了主体的价值尊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单个的人、孤立的人不成其为人,这是因为单个的人、孤立的人没有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其行为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样的人就没有善恶观念。相反,凡是社会的人都有价值和尊严,都需要共同生活,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切,并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然而,人们的生活中,一旦缺失友善,所有这些都将化为乌有。这是因为,当一个社会缺失友善时,这个社会必然是冷漠的。在冷漠的社会中生存生活,人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没有任何人伸出援手和鼓励;当一个人获得成功时,没有人为之喝彩和勉励;当一个人悲伤时,得不到亲朋好友的安慰。在友善缺失的环境中生活,由于没有亲情、友情、爱情、温情,人们之间都是毫不相干的原子,是一盘散沙,是没有任何联系的物件。所以此时的人们是孤立的,虽然生活在许多人的世界里;人们是陌生的,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接触;人们是寂寞的,虽然周围有大量人存在。总之,在友善缺失的社会中,在冷漠横行的世界里,主体的价值尊严将不复存在。

       2.妨碍了主体的便利生活

       友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是同类,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即使陌生人之间也有友善的倾向。除了少数较高级的动物外,动物之间一般没有友善。所以友善之有无也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相应地,人类社会正是有了友善,人们才能愉快地生存,更能便利地生活:当一个人处于不利状态时,他人会给予无私的帮助;当一个集体有难时,其他集体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与人之间自觉地相互帮助、相互爱抚,就反映了人类的友善美德。罗尔斯把友善看作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义务:“采纳这一义务的一个充足理由是:它对日常生活的性质有着广泛的效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可指望其他人帮助的社会中,这种公开知识本身就具有一种很大的价值。”[4](P339)罗尔斯认为,人们相互帮助可能与利益有关,也可能与利益无关,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体现了我们对其他人善良意志的信任感和一旦我们需要他们就会提供帮助,该知识本身就具有合理价值,并非仅仅利益的考虑,后者潜隐了康德的观点。在相互帮助的义务(责任)上,康德认为见危不帮比表面善意背后骗人、出卖人的权利要好,但见危不帮也不好,若如此,一个人的意志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因为他也需要别人的爱和同情;若不帮助他人,也就不指望我在遇到困难时有他人的帮助。康德说:“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需要别人的爱和同情,有了这样一条出于他自己意志的自然规律,那么,他就完全无望得到他所希求的东西了。”[5](P41)康德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切的自然义务,合理性在于自我也很有可能遇难而需要他人帮助。罗尔斯扬弃了这一思想,相互帮助、相互爱抚的道德自然义务最终的价值合理性在于它是一个公开的知识,通过想象,若没有这个义务,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也就足够了。在作为此岸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当友善一旦旁落、冷漠一旦盛行时,后果是人所共感、人所共知的,其中最主要的后果就是妨碍人们的便利生活。比如,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需要去某个地方而又不知如何到达,问了许多人,如果这些人都是不友善的、冷漠的,他就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地。本身一两句话就可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变得相当困难,这种情况下的人们就会感到生活的麻烦。再比如,当一辆汽车熄火需要人力推动才能打火继续前行时,如果路过的人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车主或司机就会感到很被动,就会感到失望、伤心等等。总之,友善缺失,本应便利的社会生活将不复存在,人们会处处碰壁、处处不如意,最终可能导致对他人、社会失去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