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教育与文化自信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春晨,男,江苏扬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和应用伦理学研究。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唐都学刊

内容提要:

全球化引发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是中国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境遇。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没必要去谴责全球化,也不能一味渲染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可兼容性。超越文化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推进道德教育本土化和全球化紧密结合的基础性环节。以文化自信引领道德教育,就要充分展示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价值,就要以开放的姿态将道德教育融于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大环境中,培育公民理解和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道德精神。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005-05

       一、全球化时代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严峻境遇

       全球化浪潮正日益激荡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技术、商品、人口以及文化跨越国家和地区疆界的频繁流动,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共同体已初具雏形,并呈现出受西方经济体制、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性价值观念支配的整体发展态势。在经济生活领域,以市场经济为运行模式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在全球经济体系的框架下运转,而不可能闭关锁国独自进行。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生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强势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是否会对建立在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道德教育不得不深思的现实问题。

       全球化和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文化现象是,西方社会将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视为“他者文化”(other culture),以凸显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作为学术概念的“他者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化人类学试图通过对“他者文化”的研究,阐释人类文化生活及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文化人类学一直在努力均衡地理解文化和价值观的地方性与普遍性,进行跨文化比较,探寻地方性文化和价值观与普遍性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力图在文化的比较中论证不同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主体性地位。如果依照文化人类学对“他者文化”概念的理解,那么,非西方社会的多样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与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就应当是平等的,理应得到西方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在当今世界的文化研究话语体系中,西方学术语境下的“他者文化”不只是一个学术话题,而且隐含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意识形态,是宣示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强大力量的另一种表述。西方文化中心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和高于非西方文化,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这个核心展开的,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具有普遍适用性,代表着非西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或地区权力的扩张通常伴随着其文化的输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和20世纪以来的美国就是通过强大的权力扩张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推广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区域。在现实的全球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含有文化介质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的文化和价值观支配,将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加诸其他国家和地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登陆”和持续扩张,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它愈益提高了西方社会对其文化和价值观的普世性意识,增强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的优越感。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渐成不可逆转之势的同时,保护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呼声亦日益高涨。“全球化是一个双面进程,它在向不同的对立方向发展,因为它涉及社会生活的两个不同层面:在经济层面,地方经济确实越来越被整合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但是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人们却看到一种本土文化身份的重建和抵制过程,与此同时,古老或新兴的非西方国家根据局势和自身利益,成为了反对或支持西方的势力。”[1]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在现代化或正走向现代化或意欲走进现代化的过程之中。非西方社会要奔向现代化的未来,不可能不借鉴或运用西方社会已有的与现代性相关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某些文化与价值观念,因而,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现象。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双向过程,非西方国家随着自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并没有被西方现代性文化和价值观完全取代,反而增强了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全球化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展现方式和发展形态,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频繁“相遇”,从而构成了一幅“众声喧哗”的当代全球文化景观。但是,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过程中,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导致全球文化和价值观的同质化和统一化,非西方国家时刻感受着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的压力。西方社会凭借文化帝国主义的霸权不可能公允地和平等地对待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有可能迫使非西方社会在文化发展上对西方社会产生依赖性,从而导致全球文化和价值观的同质化,消解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造成非西方社会民族文化自主性的丧失和多样的文化传统日渐式微。

       全球化引发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是中国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境遇。“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2]当代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势表明,离开全球化来谈论文化和价值观的本土化和民族性,离开全球的普遍性文化和价值观来谈论民族或区域的地方性文化和价值观,离开全球不同道德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谈论道德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研究中国道德教育问题时,没有必要去谴责全球化,也不能一味地渲染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可兼容性,更不能走上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相对抗的道路,而应以开放的姿态融于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大环境中,尊重和理解包括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激发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在生命力与活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增强道德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中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