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求老师惩罚女儿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孩子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老师向我“告状”,说女儿中午不睡觉,还翻来翻去地弄出各种声响,甚至故意去敲床,吵醒小朋友。班里的三位老师轮流说了她不下二十遍,可她依然不改。老师希望我回去再好好“说说她”。

      回家后,我问她:“宝贝,我听老师说,你中午睡觉睡得比较晚。你是睡不着吗?”她答:“是啊!”我又问:“那为什么要去敲小朋友的床,把小朋友吵醒呢?”她笑着说:“我没有啊!”我接着再问,人家就开始嬉皮笑脸,毫无对话的意愿了。

      几天之后,老师对我说,女儿还是屡“教”不改。

      要不要惩罚?

      于是,我和爸爸就有了关于“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的探讨。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关键看两点:一是孩子是故意还是无意,二是这件事情的自然结果能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犯错了。

      女儿是故意挑战规则。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时候会通过挑战来判断哪些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以此达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所以,孩子经常会对大人的好言说教无动于衷,甚至“嬉皮笑脸”,让大人“气不打一处来”。我们猜测女儿可能就是这样的心理——只是为了挑战规则,并不知道这是打扰他人的错误行为。

      后果于女儿没有影响。有时候,事情发生的自然结果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生气摔玩具,玩具一下子就被摔得四分五裂,大多数孩子看到后都会变“蔫”——这个自然结果显而易见,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惩罚”。然而,女儿把小朋友吵醒了,这种结果对她来说假如没有任何影响,她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错”。

      策划惩罚方案

      对于刚刚进入集体生活的小朋友而言,他们需要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并养成遵守集体规则的好习惯,所以我决定通过适当的惩罚,帮助她深刻地认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以惩罚主题的图画书切入。首先,我找到了《汤姆挨罚》的图画书,以便更具体形象地跟女儿探讨惩罚的话题。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兔汤姆早上去幼儿园的时候心情很不好,因为他没有找到本来答应给西蒙看的那辆红色跑车。到了幼儿园,西蒙来问,他觉得西蒙真烦人。他去玩班里的黄色小汽车,可别人在玩,他伸手就去抢,被老师制止;他要去搭积木,可别人在搭,他推倒了别人的积木,又被老师罚他自己去画画,不能跟别人玩儿。他一个人待着,先是很生气,后来很无聊,于是就睡着了。下午爸爸来接时,知道了他挨罚的事情,汤姆有点担心爸爸一样会批评他,可是爸爸没有生气,还给他讲了自己小时候挨罚的故事,并告诉他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老师为什么惩罚汤姆。汤姆完完全全理解并接纳了自己的这次经历……

      这本图画书女儿已经读过很多次了,她明确理解“挨罚”这个词的意思,甚至有过一次“挨罚”(静坐2分钟)的经历,所以探讨起来还算轻松。

      “宝贝,如果你在幼儿园里不想睡觉或者睡不着,那你就安安静静地躺着。敲其他小朋友的床是不对的,因为那样会把小朋友吵醒甚至会吓坏他,他不会喜欢你这么做,知道吗?”女儿仍然嬉皮笑脸地说:“我知道啊!”接下来,我跟她说:“小兔汤姆破坏了班级里的规则,老师让他挨罚了,对不对?你打扰其他小朋友午睡,也是破坏班级里的规则,老师也会让你挨罚的。”

      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说服女儿,而是给她打预防针,因为接下来,我准备让惩罚落到实处。

      请求老师惩罚女儿。我把《汤姆挨罚》这本书带给老师,明确告诉老师: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比学习其他知识还重要,希望老师能参考图画书中这位老师的做法。

      “惩罚”前让孩子明确挨罚的原因

      汤姆的老师明确地告诉汤姆,既然他不能跟其他小朋友好好玩,那就自己一个人画画吧。而且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严肃,让汤姆感受到了权威。

      使用“剥夺(time out)”的方法

      汤姆的老师运用的方法就是暂时“剥夺”他和他人一起玩游戏的机会。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限制,而且提供了让孩子反思和处理情绪的机会,一般会非常有用。

      在一番探讨后,老师最后决定采取“隔离午睡”的办法,理由如上:一方面会让女儿实实在在地感到限制,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让她反思和处理情绪的机会。

      惩罚之后梳理情绪

      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果然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挨罚了!”我详细地询问了经过,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挨罚了,有点难过对不对?”我问女儿。她点头,然后抱住我的脖子,再也没有了嬉皮笑脸的样子。

      “你知道为什么挨罚吗?”我抱了她一会,认真地问女儿。

      “因为我打扰其他小朋友午睡了!”女儿低着头小声地说。

      “那明天能不能改好呢?”“能!”她坚定地回答我,接着又搂住了我的脖子。

      从那以后,老师再也没有向我说过女儿不好好睡觉的事情。

      惩罚之后,我们需要再一次帮助孩子梳理挨罚的原因,以强化他对“错误”的理解和认知。像我那样跟孩子平静地沟通是一种方法,而图画书中汤姆爸爸讲述自己挨罚的经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