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小孩子总是乐于和同年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做游戏。他们的年龄、经历、知识、体力、精力、能力基本相同或相近,属于同一个“级别”,沟通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合得来,能玩到一块。但也有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熟悉还是不大熟悉,只要能获得乐趣,和谁玩都可以。 有些家长不乐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大孩子玩 独生子女家庭里,基本上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就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没有小伙伴,感到很孤单。动物界为避免遭受异类的侵扰、伤害,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合群”。人也是如此。 正常的孩子(患自闭症者除外)都有合群的欲望和愿望,独生子女在家里得不到跟同龄孩子玩耍的乐趣,就更乐于进入儿童的世界,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时跟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玩,当“小司令”,指挥、统率、带领别的孩子玩;有时候,则乐于跟在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后边,甘当“小尾巴”,凑热闹,乐此不疲,甚至乐而忘归。 可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大一样:只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玩,不允许和大孩子玩。原因是怕在没有大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受大孩子的欺负,吃亏受委屈。 我发现,小孩子往往比我们大人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包容性,值得大人学习。 无论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都有利于融入社会 是让自己的孩子跟小孩子玩,当“小司令”好呢,还是让孩子跟大孩子玩,当“小尾巴”好呢? 某些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大孩子一起玩,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保护孩子不受侵扰。让自己的孩子带着一帮小孩子,是不会受欺负,同时,也能锻炼组织组力、领导能力。但如果总是这样,那孩子必须要迁就小孩子,所玩的内容、形式和运动量的大小都要符合小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心智水平,就只能停留在比他小的孩子的水平上,会显得幼稚,在无形中就限制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而经常跟大孩子玩,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可能会有点吃力,也许会受到大孩子的欺负。但是,这样的孩子一般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强,知识面要广,智力水平要高,适应能力也强,显得比较成熟。这是因为:大孩子一般比小孩子知道得多,能力也强,和大孩子一起玩耍,受到大孩子的影响、带动和激励,经受更大的锻炼,会听到许多同龄孩子闻所未闻的知识和见闻,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见闻。这中间即使受到一点点欺负,也不见得是坏事,还可以从中锻炼适应复杂困难环境的能力。 要知道,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的“成人社会”要比“儿童社会”复杂得多,让他们小时候经受些挫折、磨练,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可能会变得性格坚强,免得过于娇气、脆弱,不适应复杂的环境,难以融入社会。再说,大孩子也不一定会欺负小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保护神”和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呢! 当“小司令”和“小尾巴”效果是有差异的 我家有两个孩子,大孩子是儿子,小孩子是女儿。他们两个相差五岁。在小时候,我的儿子很有人缘,经常会带领一帮比他小的孩子在大街上玩,他当“小司令”;我的女儿呢,三四岁时就跟着他们后边当“小尾巴”。儿子善良、厚道,从不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在小朋友中很有威望,那些孩子的家长也很放心。在带领小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知道照顾别人,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儿子也会从中调解。这样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宽容、豁达、谦让、友好的品质。儿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干过恃强凌弱、欺负弱小的事,没有一个家长或孩子告他的“状”。但我发现,儿子的心理发展有一些局限性,长大以后不大善于与比他学历高、本事大、社会地位高的人交往。这显然与他小时候总是跟比他年龄小的孩子接触,而很少有机会跟比他大的孩子交往有一定的关系。 我的女儿呢,从小就跟着哥哥率领的一帮比她年龄大的孩子玩耍,在胡同里东奔西跑,“南征北战”,摸爬滚打。她哥哥带着一群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从胡同的这头跑到那头,别人已经到终点了,她还在半路奔跑,从不示弱、半途而废,每天都跑得汗流浃背。我说,要是跟不上,就别跟他们跑了。女儿很倔强,不肯服输。女儿长大以后,心理发展水平、各种实际能力显得比她的实际年龄高得多,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比她的同龄人也成熟得多。恐怕这与她从小跟着大孩子一起“拉练”有很大的关系。 当“小司令”还是“小尾巴”?由孩子自行选择 现在,我国一些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的尝试,就是把三到六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在一个班集体学习成长。这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同龄孩子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孩子实现社会化有积极作用。年龄大的孩子往往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可以在关心、照顾和帮助小孩子中,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和欣慰,增强责任感、包容和自律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大龄孩子身上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切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学习到助人为乐的品质。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这与现实的成年人社会是很相像的。混合编班恰恰“暗合”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孩子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