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大道(1940-),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709H),主要从事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和城镇化问题研究,E-mail:ludd@igsnrr.ac.cn,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强调了前辈地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观点。从中国国家需求及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地理科学的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区域性、综合性、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地阐述了地理科学与纯自然科学或纯社会科学的诸多不同点。提倡地理学家要十分关注中国的环境变化及带来的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挥综合和交叉研究的优势。此外还指出中国地理学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5-09-21

      DOI:10.11821/dlxb201510001

      1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地理学发展走的是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任务带学科”的路子,以主要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口号,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与许多学科一样,改变了中国这里的“世界”,至今仍然看得见、摸得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地理科学发展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型。这是具有相当彻底意义的转型,其成就和巨大影响至今还难以估计。这次转型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当时有关高层研究机构实施改革,搞“学科分类定位”及随后而来的“知识创新工程”两次大规模的学科调整运动,其目标是根据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及建成国际一流科学研究机构的要求,对学科和机构布局及发展方向作重大调整。对于地理科学来说,这次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引领因素,那就是1988年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任命的一个顾问委员会撰写的报告《地球系统科学》的出版。这本著作在1992年译成中文,并很快进入中国地理科学研究机构。《地球系统科学》是美国国家宇航局制定的一个全球性地球研究的战略计划。该计划将地球科学各部分作为相互作用的系统,强调要大力发展空间观测,以深化对地球演化的研究,并明确了美国国家航空与宇航管理局在该计划中的作用。这本书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需求,书中展示了美国科学家群体在大气、海洋及对地球系统观测等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以及在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占据的战略制空权。但究其主要内容来说,该书只有很少部分与中国地理学发展有关。据黄秉维先生讲,“其原文不是‘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球系统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的科学基础’”。他说他问英国科学家M.J.Kirkby,英国有没有谈“地球系统科学”,回答“根本不用这个名字”。后来他又问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Domroes教授,回答“德国也没有人提这个东西”。因此,黄秉维先生讲“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个东西,恐怕还应实事求是地考虑。这东西对不对,需要不需要,能不能做,恐怕到这时候了”(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第6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这本著作所倡导的全球变化被许多地理学者认为是代表国际前沿。从此,“国际前沿”和“国际一流”就主导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并使之发生转型: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由以满足国家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主转到国际前沿,研究范围由主要为中国陆地地表转到地球空间,成果及人才的评价标准由以政府和社会评价转到SCI等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人才来源由主要依靠国内培养转到大力引进,研究团队(事实上)由集体转到个人,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重大调整,在政府加大投入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界每年获得的资金投入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8倍以上,有些单位科技人才几乎是清一色的具有博士学位,“杰青”、“百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迅速增多,发表论文几倍、几十倍地增加,获奖数前所未有。研究项目滚滚而来,论文专著等成果规模十分惊人。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地理学出现了一派升平的发展气象。

      刚刚过去的20年,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快,科技战线也是如此,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成果宛如井喷式的发展。但是,我多次阅读钱学森先生、黄秉维先生20多年前的教导,并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2012年发布的“未来地球”框架文件与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比照,觉得现实与前辈教导及“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的要求之间似乎存在很大落差,地理科学发展态势并不令人鼓舞。但到底如何认识和评价地理学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觉得很可能与对地理科学独特价值的理解、与地理学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有关。如果是这样,那就需要对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要义,特别是地理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世纪之交的时候,地理学的危机(有的学科衰落,有的学科发展方向过于市场取向等)就曾被一些老科学家提出。近年来,再没有看到类似的担心了。人们较多的是注意到SCI等表现出超强的诱惑力而没有看到其欺骗性,地理学者的价值观改变了。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方向和成果会否有问题?不过大家对这一点的认识分歧可能很大。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吗?我觉得因为没有危机感,前面就可能出现更大的危机。包括以往20年在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对于这一点,我完全不怀疑。但为什么对这个阶段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提出疑问呢?就是因为衡量地理科学的标尺不同于其他许多学科的缘故。

      2 地理学的位置与对象

      明确地理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认识地理科学和发展地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地理学研究定义和研究对象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其中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的)要素:即区域概念(“地表空间”、“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概念,有些表述还强调“综合”概念。早期如:地理学是“对地球的描述”、是“关于人和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到了近代,对地理学的定义就较为准确,如“地理现象的地域差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体”、从空间分布的观点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美国地理学家查理·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关于“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特性进行正确、有序、合理的描述和解释”[1]的论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在中国,对地理学定义的解释,较多的是“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演变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的学科”。近年来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20世纪的中国地理学”)“引言”中对地理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在总结关于地理学定义的同时,可以得出,地理学研究的地域范畴长期以来就是明确的,研究对象表述的不同(侧重于研究实体或侧重于研究视角),可能还与学者所在国的国情(自然基础、发达程度、科学水平等)的差别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