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  

——以XZ户外俱乐部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宁晶,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初级社会关系;许放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级社会关系。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青年趣缘群体通过其外部边界的形成,内部边界的塑造,身份边界的维持,实现其群体身份边界维持;青年趣缘群经过群体记忆的传授,群体记忆的保存,群体记忆的维持,达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强化;青年趣缘群体经过群体情感体验的获得,群体情感的调动,群体情感的表达,群体情感的维持,实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6)01-0034-07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亲属关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迁移分散和改变了传统的血缘关系以及过去依赖家庭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中的人开始反抗家的束缚。然而,对于习惯于家庭温暖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二次集团(俱乐部)应然成为满足人们此种情感的新集团。正如许烺光所言,“在任何社会中人都是在一定的集团中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1]在我国,俱乐部作为社会整合的新生事物,不仅对内部成员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社交、安全和地位的需要,成员对群体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归属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就是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然而,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符号、心理共同体的形成,认同的解构主要也取决于心理意义上认同感的动摇。[2]从这个角度看,异于西方俱乐部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组织起来的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边界的形成。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作为一个以骑行为共同爱好自愿聚集的XZ俱乐部符号边界建构过程,以求解释这种非正式的趣缘群体心理边界的形成过程。

       XZ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的浙江某高校车协,之后在几个爱好户外的同学狼、骆驼和眼泪的动员下于2009年5月成立第一家社团户外实体店,改名为XZ户外俱乐部。俱乐部以“走向自然,征服自我,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为宗旨,以“行者无疆、勇者无惧”为口号。实体店的经营范围包括组织登山、徒步、穿越、露营、烧烤以及骑行等各种户外活动。

       二、类别化:XZ户外俱乐部的创建与形成

       “类别化”是指当一个个体将自我与一个类别建立心理联系之后,会形成对该类别的认同,进而建构、凸显与该类别以外的人相区隔的特性。[3]XZ俱乐部的成员们在骑行这一共同爱好的吸引下聚集并围绕这一趣缘感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经研究发现,XZ俱乐部通过将群体分为“我群”与“他群”,以及在群体内部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来完成群体类别化的过程。

       (一)俱乐部成员的相似性

       巴斯认为,“组织文化不同的族群正是通过行动者的认同和归属进行分类,以使不同价值的族群得以共存,社会互动可以继续”。[4]XZ俱乐部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将群体划分为“我群”与“他群”,一般而言,个体认同的类别称为“我群”,其他类别称为“他群”。[5]

       1.共同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所在,正是动力所在。XZ俱乐部成员靠着大家对单车、对骑行的热爱跨越彼此之间的障碍,紧密联系并聚集到一起。就像小王所说的:“在蹬车子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就跟我脚下这条路是一样的,只有我不停地蹬踏板,车子才会前进,否则车子就会停下来。因此,只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会去骑行,所有不快在骑行的过程中都解决了。”(2013-10-23XW)

       从小王的叙述可知,骑行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是作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骑行带给他的不仅是骑车的速度感,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这也是骑行这项运动吸引众多爱好者的缘故。对于骑行者而言,自行车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一辆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他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正如阿超所讲:“自行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能带给我想要的所有东西,比如幸福。我现在的工作是我一骑友介绍给我的,我女朋友也是我在骑行中认识的,所以不管怎样,在骑行的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2015-06-15AC)

       2.相同的身份

       社会身份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身份是一个过程,在模糊的群体关系中,既是相同类别的人群相似性强化的过程,也是不同类别的人群差异性强化过程”。[6]在XZ俱乐部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内,其相似性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学生身份,这一身份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相似,更多的是内在的认可,彼此在心理上信任与认同对方。同时,相同身份作用使得成员之间在交流和活动组织方面比较顺畅,并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俱乐部的活动。

       3.相似的性格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互动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相似性导致喜爱”,相似的价值、相似的个人特质、相似的地位和身份、相似的生活经验等促进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形成,使得人们团结在一个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体之中。[7]在XZ俱乐部内,成员们对自然的向往、张扬不羁、个性豪放的性格使他们之间具有超越外在的吸引力,彼此沟通交流起来更为融洽,发展出一种超越于个体性格之外的彼此之间强烈的归属感。此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执著与顽强,不仅表现在他们坚定不移地骑车,更体现在他们顽强抵抗骑自行车所带来的身体疼痛。

       (二)俱乐部成员的差异性

       约翰·特纳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认为人们确实会自动地将事物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内群和外群。[8]XZ俱乐部成员通过他们特有的骑行装备和梦想区别于类似的户外群体,进而凸显群体间的差异性,刺激了群体成员内部群体认同的建立,建构具有个性化的群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