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理念、机制与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涂怡超,博士,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阿拉伯世界研究

内容提要:

冷战的结束与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改塑了世界格局,各类宗教从理念、组织、议题和行动层面对国际、地区和国内政治影响不断上升,多国亦将宗教因素纳入国家战略和外交轨道以保障巩固国家利益和增进国家软实力。由于宗教问题与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国家形象和海外利益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对宗教及相关议题、国内外宗教组织及其他相关非政府组织日渐重视,并在理念、制度、结构和行动层次不断整合创新。本文旨在分析和定位宗教在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和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空间。


期刊代号:B9
分类名称:宗教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673-5161(2015)06-0012-19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

      在全球化进程中公共外交日益成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参与的重要战略工具,当前公共外交中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呈不断上升趋势,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文化外交亦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内涵。中国政府在处理宗教事务时一贯采取安全和统战两线并举的方针①,注重将宗教因素融入公共外交。然而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因素在海外建构中国形象和塑造中国软实力方面亦出现负面效应,为此,对宗教与中国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尚须进一步明晰和完善。

      一、推动宗教融入中国公共外交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

      (一)外部环境

      1.宗教深化对世界各国外交影响的信仰和组织基础。

      首先,全球范围的宗教复兴是宗教影响外交的力量之源。全球信教人口、宗教类别、宗教组织的数量均不断扩展。2009年,全球已有宗教约11,500种,信教人口为59.05亿人(同期世界人口为68.28157亿人)。②

      其次,宗教在全球的跨领域扩展和整合是宗教影响外交的重要依托。从全球宗教发展迁移的趋势来看,各类宗教中心与边缘不断发生位移并相互交错。③在此情势下,各国国家外交行为的客体往往与各类宗教信仰人群、宗教组织叠合,由此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相关事务在当今国家处理外交事务时的地位呈不断上升态势。

      最后,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多向弥散化是宗教影响外交的丰富渠道。宗教不再局限于信仰之私域,而是多向度全方位向公共领域弥散。在理念层面,各类政治神学、公共神学以神学为基础对政治和社会生活进行诠释和判断。在组织层面,传教组织、以信仰为基础的救援和发展组织、以信仰为基础的倡议及游说组织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公共领域,同时与其他世俗或非世俗组织合作。在议题层面,各类宗教组织对公共领域中的各类问题持有立场。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各类组织互动形成各类议题。在行动层面,宗教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各类治理。在国际和地区层面,众多大型宗教组织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事务。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宗教组织通过公民社会层面的运作影响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并在一定意义上监督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执行。由此,宗教在理念、组织、议题和行动等多层面不断扩大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2.宗教日益融入世界多国的整体外交

      在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下,当前众多国家基于国家利益本位,结合本国的政治机制和宗教文化传统,不断调适政教关系的定位,逐渐与宗教形成更为广泛的合作,同时通过各类法律政策机制和理念保持国家的主导性。各国均在探索将宗教因素纳入国家战略和外交轨道以保障国家利益、完善国家形象。目前相应外交战略已长期实施并产生直接效应的主要有美国、沙特、以色列、梵蒂冈等国家。

      美国将宗教自由和平论与国家安全战略相结合,并通过理念机制扩展、扶助宗教组织提升美国的软硬实力。沙特对外战略重要目标是成为伊斯兰教之宗主国以增强其国家的合法性;梵蒂冈以大公合一为核心,以宗教的公共性作统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天主教会形成普世道德权威、推动天主教会成为全球公民社会的重要主体乃至发挥引领作用而延展梵蒂冈巧实力;以色列政府长期注重在外交中运用宗教以争取其他国家和民众支持,增强其联盟自卫能力;俄罗斯放弃前苏联普世理念,转而通过信仰统合推进国家认同,俄罗斯东正教一定程度上成为俄罗斯的准国教并以宗教和文化双重形式对外扩展。其他如欧盟多国、加拿大、印度等国亦将宗教因素程度不同地纳入其整体外交。

      目前这一趋势在整体上有利于推动各国人民之间信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救援发展方面的纵深跨国合作,从而深化国家之间的情感和利益纽带。同时,这类国家战略亦通过政府推进、与本国非政府组织合作、与输入国当地政府和当地非政府组织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多国产生外溢效应,对输入国与输出国、在输入国具有重要利益的其他国家的海内外利益的巩固和扩展提出新问题。在此新的格局中,各民族国家在主权和治理方面须应对全球公民社会的深入扩展、以宗教为媒介的思想与组织从国际到国内层面两个方向对国家产生的合力、新形势下世界多国借助宗教渠道对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产生的直间接影响。

      中国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为: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④由此,中国将宗教纳入公共外交,对外而言是为了从外交的角度对四重挑战进行应对:以西方现有制度、文化为标杆的普世主义;力量极度不平衡的公民社会;分离主义(民族自决);以宗教为渠道的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围堵,从而巩固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

      (二)内部动力

      1.中国不断延展的海外利益与宗教领域的交集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海外延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中国利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必须以分析和处理好世界各国复杂宗教格局为重要基础。从介入角度而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海外扩展均须根据自身需要,与世界各国的不同宗教组织和相关非政府组织就国外当地事务开展良性互动以争取合作。对一些极端基要乃至有恐怖导向,却在当地盘根错节的组织亦应做好各种预案并实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