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太不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了。有时候,我们给他讲清题目大概的意思,让他自己做,他就特别不高兴,要让我们把整道题的解法都告诉他。如果我们不告诉他,或者批评他两句,他就哭个没完没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朱虹:接待家长的来访、来电,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懒、不主动、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依赖性强等等,小学、初中年段比较集中。 通常,我们要从三个角度与家长进一步澄清,因为“孩子太不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了”是一个过于泛泛的描述,很难全面呈现孩子是怎么表现的,到底让家长多么焦虑、担心,甚至是烦躁。只有具体化才能找到原因,理清原因才能找到帮助孩子、亦是解除家长困惑的方向。 首先,需要在时间、地点、发展过程、程度上加以梳理。孩子的这个状况是学习时的普遍现象,还是针对某个特定学科呢?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孩子能做到主动、积极思考,还是跟在家就不一样了呢?除了学习,生活问题的解决他的主动性又怎么样呢?根据观察、分析,家长可找到其中规律,确认孩子的抗拒和畏惧,进一步再找到他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里能独立做好的例证,整理他的经验,鼓励他多做些努力。 其次,需要家长从教养方式上加以反思,以往我们是否给予他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了?现在,家长是否仍然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替代孩子做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中都有一个紧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他称之为发展的危机。如果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克服了这些危机,就能取得重大进步。学龄前是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感发展的关键期,成功解决这一危机会促使其雄心壮志的产生和目标感的形成,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替代会阻碍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不允许孩子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常常内疚,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不断累积,最终会导致个人的适应能力逐渐丧失。恰当的做法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尤其允许孩子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作决定,以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肯定,通过对其学习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最后,需要在孩子的情绪反应上加以确认。孩子哭,或许是害怕完不成、做不好题目,或许是担心家长不再帮自己,家长可趁此鼓励孩子想要学好的愿望和好行为,表达会始终帮助的态度,变批评为肯定;如果孩子的哭是想控制局面、寻求权力,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拒绝家长要求他应做的。原则上,家长既要避免生气,又要避开权力争战,同时坚定地向孩子陈述其对学习应负的责任和各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