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去国外旅行,都是自由行。遇到的中国旅客,也都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巨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各种肤色的客人。不远的一桌子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口,转头再跑。 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这里成了一个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在往这里翻白眼。两个父亲面对面边吃边聊还哈哈大笑,仿佛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母亲们高分贝地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更远一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差不多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个孩子吃完饭往外走的时候,却一蹦三跳,快得很。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盘中餐。 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平板电脑,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卢中瀚,一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分贝喊,“Where are you 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欣慰,英文班钱付得真值,儿子敢大胆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 中午吃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音的男声尖声地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他端着就走了,原来他不会说英文“Thank 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们,在国内不是没有受过教育,还有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父母们,肯付每小时一百块甚者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教给孩子,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要求孩子,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向对着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 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 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面。这时涌进五六个中国的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体恤。 从他们进来的那一瞬间,不大的商店里面有点中学操场放风的意思。五分钟之内,我明白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了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 在这种死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举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净下来。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们可算走了。” 早餐过后,游客们都聚在游泳池边。捷克的孩子带了水球,英国孩子、澳洲孩子、俄国孩子、马来孩子,还有我不会讲英语的孩子,笑笑闹闹玩成一团。可是身价百倍、精通奥数、钢琴十级、跆拳道黑带、英文犹如母语的中国孩子们却被冷落到一边。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但即使你买空了商店,也未必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个世上,优秀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修养。 所谓的修养,就是让你看起来和蔼可亲,让人心生喜欢,同你亲近,想和你一起玩。在无利可图,没有利益和好处的儿童世界里面,选择非常明显。 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拥有一个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呵护。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长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典承习惯,让他遵守规定,让他友好待人,让他彬彬有礼,使他让人心生亲近。 有教养可以离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 否则就变成了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