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

作 者:
杨耕 

作者简介:
杨耕,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应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特征,就要深入考察和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确立和演变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研究领域,蕴藏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确立和演变作一历史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一、从《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到《社会学大纲》

       中国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始于20世纪20年代。从总体上看,这种建构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的:一是以瞿秋白为代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二是以李达为代表,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1924年,瞿秋白出版了《社会哲学概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互辩法的唯物论”,即辩证唯物主义。正因为如此,瞿秋白依据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戈列夫编写的《新哲学——唯物论》写下了《社会哲学概论》,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自觉不自觉地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哲学中之唯心唯物论;唯物哲学与社会现象;宇宙之起源;生命之发展;细胞——生命之历程;实质与意识;永久的真理——善与恶;平等;自由与必然;互变律;数与质——否定之否定;社会的物质——经济;原始的共产主义及私产之起源;阶级之发生及发展;分工;价值的理论;简单的与复杂的劳动;资本及剩余价值。

       从这一体系的结构看,《社会哲学概论》主要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宇宙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这一基本原则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哲学概论》在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之后,又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观点,从而初步显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社会哲学概论》因此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一开始就是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这个方向展开的。

       如果说瞿秋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那么,李达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导的。但是,在这一时期,唯物史观往往被经验化、实证化、科学化了,甚至被理解为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没有得到系统阐述。李达看到了这一局限性,所以,在1926年出版了《现代社会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现代社会学》也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观点、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在同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的比较研究中,《现代学社会》建构了这样一个唯物史观的体系:社会之本质;社会之构造;社会之起源;社会之发达;家族;民族;国家;社会意识;社会之变革;社会之进化;社会阶级;社会问题;社会思想;社会运动;帝国主义;世界革命。和同一时期同类著作相比,《现代社会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观点的阐述更加准确、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它不仅阐述了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并提出了“阶级意识”理论,不仅阐述了历史的“唯物论”,而且阐述了历史的“辩证法”。正是以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现代社会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自觉地建构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当然,《现代社会学》虽然自觉地建构起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体系,但它没有说明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没有说明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就没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观点,没有建构起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同《社会哲学概论》一样,《现代社会学》只是标志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初步形成。换言之,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和李达的《现代社会学》标志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阐释和体系建构的成果,集中体现在1937年的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它以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线索,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为基本原则,建构了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当作人类的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批判;社会的经济构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社会的政治建筑,即阶级和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可以看出,《社会学大纲》在体系建构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在整体结构和理论体系上,《社会学大纲》受到同一时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尤其是西洛可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的较大影响。但是,和同一时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相比,《社会学大纲》又有自己的显明特点和可贵之处。这就是,在广泛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建立了实践的唯物论”,达到唯物辩证法这一“统一的世界观”,并明确提出了“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重要命题。(《李达文集》第2卷,第60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