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创新及其驱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机制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洪银兴,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093,电子信箱:yinxing@nju.edu.cn。

原文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驱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需要引入产业化创新的概念。产业化创新是个机制,能有效克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张皮”状况。产业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产业化创新中得到体现,反映创新创业的各个参与者在其中各尽所能。以产业化创新为内容的科技创业与一般的企业运行目标不同,它追求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也只有在企业整体价值提升后,各个创新创业参与者才能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因此从创业板到主板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价值发现和评价。股票市场不仅要科学评价产业化创新成功的企业价值,支持其扩大规模,更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化。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字号: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如何由现在的中低端转向中高端,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本文的研究指出: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引擎是创新,突出在产业化创新。产业化创新不只是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其机制。我国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需要建立并完善产业化创新的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归结为结构的转型升级。过去对结构调整喊了不知多少年,但结构调整的进程非常缓慢,原因何在?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明确。人们往往把产业结构的调整看做是数字问题,也就是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问题。应该说,数字和比例可以直观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准,但是仅仅在数字上做文章没有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心。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后,发展的主题将是在产业创新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向中高端的提升。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推出的产业升级目标可以作为高端化的参照系。例如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撇开三次产业结构的差距,可以发现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低端水准,突出表现在科技含量上。一是产业档次处于中低端;二是在高科技产品的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制造部分处于中低端;三是绿色化程度处于中低端。中低端产业结构与中高端产业结构的差距可以归结为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差距。

       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先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是在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基础上实现的。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准之所以长期处于低端,原因是已有的几次产业革命都与我国失之交臂。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了领先而不是跟随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均等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机会。在此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通过科技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路径基本上是跟随发达国家,采取模仿和引进创新方式。实践证明,只是模仿和引进,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只有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才能进入高端。这就需要与发达国家进入共同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就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它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不仅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存在着国际竞争,更需要自主创新,以最新的科学发现应用于产业创新,占领世界产业的制高点。

       现代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国际分工演变为高科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环节的分工,也就是根据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条件进行生产环节的分工。我国生产的许多高科技产品要么是代工的,要么是在国内加工组装的,要么是“贴牌”,附加值都很低。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化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替代进口品,而是价值链攀升。一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攀登价值链中高端。其途径包括:边干边学,对关键高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吸引跨国公司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进入中国本土等。二是建立以我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价值链。这需要自主创新,利用原创性科技成果推进产业创新。掌握和替代国外所拥有的较高附加价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需要自主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进入价值链的高端,提高产业附加值。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需要也可能转向中高端。传统产业面广量大,中高端不能丢弃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工业结构的技术跨越,提供了传统产业转向中高端的路径。首先是“互联网+”。当然,“互联网+”是代表性概念。现实中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还有“绿色化+”的要求。可以设想,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可能出现“智能化+”的效应。可以说,只要采用最新技术,再传统的产业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

       上述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提出了创新驱动的目标和任务。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需要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已有创新理论都是以熊彼特当年的创新概念为依据,后来人们又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使用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弗里曼又提出产业创新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产业化创新的概念,强调创新要实,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活动。产业化创新能否成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提出来,其内涵是什么?这是需要结合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这个概念如果得到肯定,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两张皮问题,推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近来得到广泛使用。对此提法不是没有争议的。是否大众都成为创新创业者呢?显然不可能。近来笔者读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的《大繁荣》一书,该书的副标题就是“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他对大众创新的表述是:“把各种类型的人都变成创意者,金融家成为思考者,生产商成为市场推广者,终端客户也成为弄潮儿。”[1]受此启发,笔者把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定义为:各个创新创业的参与者在其中各尽所能。进一步想法是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在产业化创新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只有产业化创新才包含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相结合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