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慈善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慈善伦理的问题也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的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集中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现状。一方面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真善美的呼唤,另一方面却是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可以从慈善活动的事实入手,研究其历史、现状,也可以从慈善的价值观入手,分析慈善的动机及其背后的伦理理念。纵观目前的研究状况,前者的研究成果较丰富,而后者却相对不足。从笔者的观点来看,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伦理理念是慈善行为的“发动机”、“导向器”,必须加强研究。只有做好了这一研究,才能夯实慈善事业的基础,让慈善闪耀人道主义的光芒,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慈善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伦理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国的慈善事业先后经历了调整与改造、萎缩和停滞、复兴与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独立的民间慈善机构逐步消亡,慈善救助活动被纳入了政府救助体系。即使是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福利会也成为官方组织,它们的工作成为官方社会救助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慈善事业开始复苏。199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慈善正名”,重新赋予慈善以合法性。文中大声疾呼:“社会主义需要自己的慈善事业,需要自己的慈善家。”不久,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的序幕拉开了。自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在加速。2013年,国家的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终于出台,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是自上而下的计划慈善正逐渐被上下互动的公民公益所替代,来自民间或者民间化的公益慈善组织及其创新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力军。”① 中国慈善事业的第二次转型首先是伦理观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对慈善进行正确的伦理评价是核心问题。胡锦涛在2008年会见中华慈善大会的代表时对慈善事业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②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不断被确认,其伦理价值也日益彰显。 (一)慈善事业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在取得奇迹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了,公平分配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要采取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充分发挥慈善在调节社会分配的作用,也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慈善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主体是社会有良知的公民。这些公民既包括经济富裕的企业家,也包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士。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第三次分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没有正义的慈善是不可能的,没有慈善的正义是扭曲的。”③社会要实现公平正义,离不开慈善,慈善和公平正义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的维护,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之一。由于分配收入的差异,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仅靠自身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慈善公益事业的扶助,改善了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正是对基本人权的尊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社会和谐是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慈善公益为社会一些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家的慷慨捐赠,使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自然减少和化解了贫富阶层在情感上的对立,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慈善事业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拒绝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重功利价值、重个人价值成为社会道德风尚中的显著特点。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念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于注重功利价值,削弱了人文精神,过于注重个人价值,削弱了社会责任感。与个人功利无关的事,往往视若无睹,道德冷漠获得了蔓延滋长的温床。 拒绝道德冷漠,要有批判性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建设性思维。要使更多的人拒绝道德冷漠,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使见义勇为等高尚行为得到法律更有力的支持,但最根本的工作是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拥有一份爱心。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别是关心、理解、尊重弱势群体。这为拒绝道德冷漠,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慈善事业是以“仁爱”与“同情”为心理基础的道德行为,是拒绝道德冷漠的重要途径。在慈善事业发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关爱,社会中有更多的人情温暖,道德冷漠的现象就会大为减少。慈善事业是有着悠久历史、广泛影响的事业。它给社会以伦理的信念:人间自有真情在。它对那些有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善举以肯定和激励,倡导人们向这些爱心人士多多学习,正确对待财富与人生,关爱他人,热爱公益。这将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道德冷漠更多地被道德关爱所代替。 (三)慈善是道德积累,有利于提升文明素质 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要提高个体的文明素质,提高认知水平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诉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慈善作为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慈善的主体是多样的,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既可以是腰缠万贯的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的平民。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到慈善的行列中来。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人慈善,全民慈善”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践行。第二,慈善行为的可操作性。慈善行为可以包含多种内容,捐款、捐物、助人等等。有许多慈善行为仅是举手之劳,或者数额之小,微不足道,但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却不能低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积累。这种道德积累……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