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无论是执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货币、世界货币职能,还是采取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或者是转化为资本以新的历史形态出现,其实质都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反映采取了物的形式。 一、货币的本质 随着生产的发达、分工的细化以及交换的频繁,货币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货币产生以后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历史形态。正因为货币的现实形态如此复杂,因此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也就不能简单概括,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这正是马克思与其他经济学家在货币本质问题上的区别。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把货币仅仅当作是为了方便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认为货币的本质是方便买卖的工具。这种结论不仅片面,而且浮浅。马克思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①,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产生和起源来看,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是商品的等价物。马克思说:“物物交换的逐步扩大,交换次数的增加,进入物物交换的商品种类的增多,发展了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促进了货币的形成。”②可见货币表现的是商品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具有价值通约性,这是货币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特质。这种特性能突破所有阻碍,使不同质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并进行等价交换。这种价值通约能使不同质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从而进行等价交换,于是世界达到一种同质性,一切有价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加以比较和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的本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用物的形式体现人类一般劳动时间。 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出现之前的物物交换中,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换关系直接体现。货币使得物物买卖分离,变为物与货币的交换,商品交换从此有了媒介。无论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还是铸币、纸币,或者是支票汇票、电子货币等,在商品流通中承担的均是支付手段的中介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因此变为人与物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关系的物化。马克思说,“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③,在“我和对我来说的他人的存在之间充当中介”④。 从货币发展的高级形态即转化资本的角度来看,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并非天然就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劳动力成为商品时才变为资本。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机器设备、生产原料等,生产出新的商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又换回了更多的货币。其中的奥秘就是劳动力创造了比其本身更多的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本质就是以物为媒介并在物的掩盖下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⑤ 二、货币对伦理关系的改变 货币产生以后,日益突破了时间、空间和等级身份的限制,现实世界中统一的价值衡量体系形成,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身份关系被货币消融;人们由人对人的信任也变为对货币的信任,形成了经济信用,方便了交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促进社会贯注的发展和伦理关系的改变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货币使得一切同质的物品可以通约,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衡量体系。货币不是一般的等价物,它能够与所有商品进行交换。物品货币化这一平淡无奇的经济行为,却完成了价值世界中惊人的跳跃,打通了不同世界的界限,将各种商品纳入其中进行价值度量,使得不同质的物品、不同世界的物品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交换,一个新的世界即统一的商品世界形成。货币体系是一种纯数量的世界,表达的只是劳动价值数量的多少,而不是其效用价值的不同,物品一旦货币化便失去了其自身的特征。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用货币来衡量与清算,形成一个可以以理性计算的世界,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共同认可,并使价值概念逐步向社会、文化领域扩展,成为衡量社会各种事物价值大小的一个通用词汇,也为人的异化埋下了伏笔。 货币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所受的个人和地方的限制,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彼此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发生商品交换,那他们之间要么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没有任何关系。而如果发生了商品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商品和货币发生了联系。相对于没有任何关系而言,商品交换尽管是一种通过物的间接交往,但总比起不发生任何联系要好。相隔遥远的两个地区,往往处于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状态。而如果发生了交换,即使是他们仍然没有直接的交往,但却可以通过商品传递信息,增加了解,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古代世界,由中国而通向西亚,乃至东非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商业通道,而且也是彼此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在这里,货币起了重要作用,它将孤立、遥远的民族、区域、文化用商品联结起来,成为人们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牵线人”。 货币促进了世界意识的形成。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得交换伦理关系不断扩大,交换内容不断丰富,由最初的面对面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乃至资本输出和技术垄断;由买卖物化劳动、活劳动发展成买卖“人”即劳动力特殊商品;由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发展企业与企业、集团与集团之间的交换;由本地区、本民族范围内的交换发展到国际贸易,直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经营;由现实世界中的交换发展到的股市、期货、网购、电子商务,等等。商品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一个世界性的商业伦理秩序日益形成。这其中货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世界意识形成的一个关键性标志就是世界货币体系的诞生,全球化真正形成的标志应该是全球性货币等价物体系的出现。世界各地正是通过货币才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各种等价物按照货币规则进行交往和交换,社会的各种对象通过货币进行彼此的关联和融合,才能最终促进全球化体系的确立。全球市场经济建立和形成的基本标志不在于商品本身的世界性,而是“货币通约化”或“货币一体化”的实现。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