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16 社会公德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公德失范问题有增多迹象情况下,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公德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从社会公德治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美德伦理学的特征与价值,并在美德伦理学视阈下提出社会公德治理的伦理学基础与实践方式。 一、社会公德治理的概念及现状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形成正常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参与公共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存在的首要条件。②社会公德首先调节的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礼貌待人、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等基本规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调节人与团体的关系,目的在于维护团体稳定,增进共同的凝聚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保护环境等。③另外,社会公德往往指与“私德”相对,前者往往被看作具有公共性;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上,社会公德与私德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私德,源也,公德,流也;有私德而无公德,是断其流也;有公德而无私德,是塞其源也。”④ 社会公德在某种程度上失范,是社会公德治理显得尤为迫切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从总体上来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整体上是成功的,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公德仍然不能乐观,社会公德缺失仍比较严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诚实守信等基本行为准则较为缺乏,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欺诈成风等现象广泛存在;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淡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 社会公德失范的根源是多元的。常见的观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转型期引发了综合征,人们的行为导向呈现出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利益至上的原则与社会公德进行博弈;市场经济允许人的个性和偏好张扬,“任性”的自由往往突破社会公德;外来文化的冲击、负面网络信息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讲,社会公德失范还有三点原因:一是社会公德教育不能内化于心。社会公德能否真正被遵守,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自律,而不是他律。内化越自觉,社会公德就越有效。而当前社会公德教育目标只具有方向性,过于空泛,与现实生活不够密切,导致教育成为一种“规范”的说教。二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形式缺乏有效性。三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恰当理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本可以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有益资源,比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倡导“公”。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以血缘、家庭、亲朋的关系程度为标准来采取行动,宗族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关于社会公德治理,不同学科认识不同,但伦理学应当是主要阵地。这个概念既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公德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第一种理解方式如果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就,那么也会极大地促进社会治理。社会公德治理主要可以从管理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但伦理学研究仍是基础。从管理学视角看,社会公德治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制定并达到组织希望的道德目标,以尽可能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组织各相关者利益的过程;从政治学视角来看,社会公德治理就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发挥道德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社会的活动;从伦理学视角看,社会公德治理是对社会突出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对一些严重道德混乱和文明缺失的行为进行治理的活动。⑤不难看出,尽管“治理”一词原初是管理学意义上的,但社会公德治理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理解并多措并举,政治学与伦理学不可或缺。治理公德失范现象是要通过一定管理手段和政治途径,但治理本身要实现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因此“治理”的伦理学基础须夯实。 二、美德伦理学的特征与价值 美德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在理论上更具有先进性。20世纪美德伦理学最重要的思想家麦金泰尔认为,美德至少有三个含义:“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朝实现人所特有的目的(telos)而运动的品质,无论这目的是自然的抑或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新约》、阿奎那);美德是一种有利于获得尘世或天国的成功的品质(富兰克林)。”⑥关于美德概念的这种细致描述,是对斯库姆“现代道德哲学似乎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品格特征缺乏兴趣,仅仅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类型的人类行为”这种判断的强有力支持。而美德伦理学就是关注“品格”的伦理学,“它以人类个体或群体的道德品格和伦理德性为其基本研究主旨,意在通过具体体现在某些特殊人类个体或社会群体的行为实践之中的卓越优异的道德品质,揭示人类作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应该达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⑦。美德伦理学是伦理学在当代发展的必然环节,具有相当强的理论吸引力。“当代的美德伦理学主要是在一些理论家对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进行彻底‘清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美德伦理学表面上是对义务论和目的论伦理学遇到的现代性挑战进行了回应,实际上从底子里拒斥启蒙规划和伦理规则,对西方其他伦理学学说进行了纠正。⑧所有的西方伦理学理论都预设了某种关于人性的理论。效果主义、康德、罗斯、自利的契约论者等各种理论都预设了人的理性和道德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