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如何利用“微媒体”教育孩子?

作 者:
安扬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了解孩子的“微媒体”关注范围,鼓励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

      家长可以开通微博、注册微信,同时关注孩子的微博、微信,了解孩子关注的人、关注的群、关注的公共账号,以及感兴趣的事情,从中了解孩子的一些近况和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善用“微媒体”。

      一般来讲,孩子往往会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微媒体”圈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排斥其他“微媒体”,造成信息来源的单一,观点容易片面、甚至偏激,无法多角度看待问题。家长发现此类问题后,应该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全面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把好的“微媒体”推荐给孩子

      家长关注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家长看过的微电影、微小说,如果觉得好的,可以推荐给孩子,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关于生活、学习、人生感悟、励志类的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提高孩子的分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微媒体”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

      对于小学的孩子,140字以内的微博很适合他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对于中学的孩子,可以发表字数长一些的微信。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在微博、微信上记下成长经历,通过在上面写日记、写随感,记下每天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事、写下读书心得、人生感悟等。几个月后让孩子回顾一下,看看以前写的东西,反思自己,天长日久,无形中对孩子也是一种积累。

      另外,对于喜欢文学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从练习写微小说开始,培养写作兴趣;对于喜欢看影视剧的孩子,家长则可以鼓励他们写微电影剧本,锻炼写作能力。

      鼓励孩子和博友、微友进行正面交流

      鼓励孩子到别人的微博、微信上进行点评、点赞和发表评论,与有共同语言的博友、微友进行交流。孩子定期到别人的“微媒体”上浏览和评论,可以增加孩子对社会时事的理解、评价和鉴别能力,让孩子通过“微媒体”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与此同时,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在“微媒体”上认识的朋友,特别是陌生人约孩子见面或借钱物等,不能答应。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在线下见面,必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而且地点要选在孩子或家长熟悉的公共场所。

      家长要做“微媒体”的“有心人”

      如果孩子学校有微信公众账号,不妨进行关注,以便了解学校的动态。如果孩子的老师有微博、微信,应该积极关注,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互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还应该关注一些教育平台的公众账号,了解教育资讯,增长教子知识。

      为(鼓励)孩子拍摄一部微电影

      当孩子为学校的某项比赛、某次竞选积极准备的时候,当孩子紧张地备战小升初、中考的时候,当孩子尝试去学习新知识技能的时候,家长不妨利用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为孩子拍摄一部微电影,这样,孩子在一段时间之后看到自己昔日的经历,会加倍珍惜取得的荣誉,即使孩子失败了,当其看到微电影中自己为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轻言放弃。

      如果孩子对微电影有兴趣,可以鼓励孩子自导,甚至自演一部微电影。例如:在毕业前夕,鼓励孩子拍摄一部反映校园生活、同学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具有纪录片性质的微电影,这样即使多年之后孩子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依然可以凭借学生时代拍摄的微电影去回忆那份美好的青葱岁月。

      相关链接:

      “微媒体”引发的四大挑战

      1.家长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面对无所不在、信息爆炸的“微媒体”,家长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问题不再第一时间求助于家长,而是在“微媒体”上寻找答案或发布问题,这无疑降低了家长的权威性。

      2.“微媒体”信息污染的挑战

      家长向孩子传递的是经过过滤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而“微媒体”上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主要依靠孩子自己去选择和辨别,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偏听偏信,甚至误入歧途。

      3.“微媒体”对亲子关系的挑战

      孩子课下沉浸于“微媒体”上的时间长了,和家长的日常沟通就会相应减少,久而久之,孩子会与家长无话可说,非常不利于亲子关系。

      4.“微媒体”对家长自身素质的挑战

      不懂“微媒体”的家长要想教育孩子健康使用“微媒体”,就像不会开车的人指导别人开车一样,显然是行不通的。家长在“微媒体”知识上处于劣势地位,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非常不利于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