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女同学,小学时无意间爱上看足球,中学时开始喜欢西班牙队,那时候就为了看球夜里不睡觉,经常随着球队输赢而大悲大喜。父母为了她的学习制止过,结果适得其反。后来她爸爸干脆为了孩子也开始学着看球,向闺女“讨教”球场的规矩,学着认识一个个球星。慢慢地,她不再半夜看球了,因为爸爸答应帮她录像,然后周末陪她看,并随时帮她留意各种赛事的新闻和进展,而且父女俩还猜球、甚至“赌球”。 后来,这女同学依然喜欢看球,但并没有耽误学习,硕士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并且因为喜欢西班牙足球而自己学会了西班牙语,有时还给报社写写足球评论,更因为足球接触到了各个国家的文化、民俗、音乐、信仰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非常喜欢和熟悉世界各大球队的各大赛事和明星,享受和分析了各种球赛的结果,所以她性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变得有比赛的热情、执着、不放弃,也有淡定面对很多结果和困难的勇气。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坏孩子,也没有失败的父母,有的只是引导艺术的缺乏。父母的引导就像一道水渠,只有铺好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引导孩子的生命流淌到属于自己的大海。 你的孩子也半夜看球吗?对此你是什么反应呢?现在又是什么结果呢? 我想,没有家长会否认自己有教育孩子的义务,甚至有的家长会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一生最大的事业。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认识到并强调引导孩子的重要性呢?这其中又有多少家长给过孩子真正恰当的引导呢?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渠”和“水”的关系 中国人都喜欢水到渠成的自然和自信,那的确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但是,如果一条很细小的溪水在流向大海的路上没有相对明确的一个方向,那么,结果会怎样?会不会因为到处渗透和分散自己有限的能量而终不能到达远方?相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条主干道引导这股水流,那么,它会不会流得更远,甚至实现和大海约会的梦想呢? 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他们就是这条有梦想但力量还不够成熟的溪流,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充当那条水渠。很明显,渠的作用就是引导。 为什么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 我们不主张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也不主张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超负荷要求;我们尊重孩子自然地成长,就像水自然地流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问,也不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袖手旁观。孩子健康地成长需要我们家长及时合理恰当的引导。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引导可以弥补孩子阶段性成长的不足。对于十几岁之前的孩子而言,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属于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成形。这个阶段性成长的过程注定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具有一些“不足”,这就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以避免他们在价值判断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2.引导可以弥补孩子阅历的有限性。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是有明显的对错之分的,对它们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普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明显的对错界限的,这些问题通常需要我们在不违背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借助我们生活的阅历来进行综合判断。而孩子的阅历肯定没有父母丰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过的桥比你走得路还多”,这时,需要父母运用自己的阅历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引导可以鼓励孩子更勇敢地做自己。很多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他缺的不是改变他决定的人,因为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可以随便被人改变的。他缺的也不是支持他的人,因为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就变得立场不再坚定。这时,孩子只是缺少一个陪伴者和见证者,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更坚定勇敢地做自己,父母的见证就是给予亲子之间最好的成长礼物。这样的引导就是在孩子价值观没有偏差的前提下,父母只是默默顺着孩子的选择不做干涉,如果在这过程中发现孩子有方向偏离的可能,我们只需给予提醒即可,是提醒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更不是逼迫孩子去遵从我们自认为正确的决定。这样适时的提醒会让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因为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是独立的个体,甚至是能带给人正能量的、有影响力的优秀个体。 水到渠成OR渠成水到? 如果说父母是渠,孩子是水,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还是渠成水到呢? 在正常的情况下,每条水渠都是提前修缮好,固定好方向的。水一旦进入这个水渠,就只能沿着已经建好的渠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水的力量很小,那么,即使水有再大的不满也只能默默流淌;就算水的力量足够大,也只是在既定的渠道中尽力地挣扎抗拒耍酷,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旁逸斜出。而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这条水渠是完整、不可改变、长远的,我们只需要它比水流稍稍前行一小步即可,而且水渠本身的方向也要根据水的特性而慢慢塑造。所以亲子关系应该是渠刚成水即到。渠引领着水的前进,但又不绝对地固定水的方向,也不强迫水的前进速度,最好水渠自身能不间断地留点小漩涡,让水在流淌的过程中能停下匆匆的脚步,看看前面的方向,沉淀一下身体中的泥沙,以便前面的方向更明朗,前进的力量不被包袱捆绑。 为什么担负引导重任的渠应该是这样的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1.引导强调的是方法和过程 教育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孩子过分、单一、片面、甚至偏激和畸形的要求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当,让教育越来越带有让人担心的成分。当我们渐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开始去反思,突然间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孩子最初的愿望不是非要他成绩第一,而是学有所获;不是非要他比别人优秀,而是学会自我肯定;也不是非要他形象气质佳,而是健康就好;更不是以他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他成功与否,而是拥有幸福感我们就会发自内心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