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也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孩子聚在一起时常有攀比现象,下面这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样的现象: 一位妈妈说:“孩子上学后,要求总是特别多,同学用什么文具,他就让我给他买什么。开学前刚花了300多元买的书包,背到学校几天就非说过时了,一定要让我再给他买个比那个叫张强的同学更好的,不然他在同学中很没面子。没办法,我只好又花1000多元重新给他买了个书包。不是我愿意纵容儿子,实在是,我总不能因为书包整天看他噘着嘴不写作业吧?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案例中的孩子只是千百万孩子中普通的一个,却也是典型的一个,从他身上很能反映出现在一些孩子爱攀比的习性。 对于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鉴于目前的社会现实,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他们的要求,父母大都是有求必应,不管自家的经济条件怎样,都不想委屈了孩子。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很容易就会有优越感,如果教育不当,这的孩子自然也容易看不起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甚至爱发脾气,责任心不强等。而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看到自己什么都没人家的好,自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合群。这两类孩子长大后,在性格上都会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让孩子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出现了攀比心理,或者这种心理比较强盛,已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可采用如下措施予以矫正: 一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爱攀比,虚荣心强,绝大部分是受到成人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价值取向,这是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著名儿童教育家冯夏婷认为。家长无意之中的一些言行往往是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根源。比如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你看那个小朋友比你乖,那个同学比你学习好。家长这样比较孩子的时候,只是想让孩子乖一点,学习努力一点,殊不知,孩子就是在家长这样的言行中学会了跟别人比,但孩子比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间攀比其实就是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只要家长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优缺点,尤其帮助孩子找出他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矫正他的“攀比之心”了。 二是“借题发挥”,引导孩子转移兴奋点。说到攀比,孩子们关注物质的、外在的东西比较多。孩子在这些方面盲目攀比,家长为了顾及面子满足孩子的要求,会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应当避免,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不”。事实上,儿童有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只是由于他们对事物认识范围和深度的局限性,所关注的内容多停留在表面上,而对于有些积极的攀比因素,他们往往意识不到。父母面对孩子盲目攀比的时候,可以借题发挥,引导孩子转移兴奋点,比如上述物质上的攀比是以“拥有”或“享受”为标准,还可以选择新的比较维度: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的学习用品更有利于学习、谁的生日过得简朴又与众不同;另外,在学习上比谁进步大,谁勤于思考回答问题最积极;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朋友多,谁与同学的关系最好等等。帮助孩子找出更多可以和别人比较的优势,来抵消某些不如别人而对自尊受到威胁的方面,使孩子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是合理选择攀比对象,促进孩子进步。与“大款”的孩子比阔,与“当官”的孩子比谁家的关系多、路子广……这样以家长的“优势”进行攀比,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努力,受世俗的不良风气影响,以致自身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却埋怨家长。应当让孩子知道,家庭背景是不可比的,父母的优势或劣势已经既成事实,真正有本事的孩子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引导孩子和同龄人比。有专家曾对初一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被试者一般会主动选择同性别的成绩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同学进行比较。学生如果选择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比较,其学业成绩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是让孩子面对现实,激发其奋进。有时候孩子和同学的攀比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攀比,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才得以实现。所以对家长来说,正确引导孩子的前提是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和杜绝不良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有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从不告诉孩子家庭经济状况,生怕孩子被人瞧不起,甚至“打肿脸充胖子”。这种虚假的表象在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同时,也使得家庭不堪重负。一旦孩子了解真相,会鄙视自己的父母,甚至背离家庭。明智的父母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生活的真相,当孩子真正了解“妈妈下岗了”“咱家买不起”的含义,会主动承担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减弱不恰当的攀比。有时候,在攀比风的压力下,有的孩子自认为总也比不上同伴,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产生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为孩子做选择的时候,要从孩子自身情况出发,避免期望过高。同时鼓励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做出努力,认识自己的潜能,合理调整目标,寻找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别人的办法。 孩子爱攀比也不全是坏事,其实,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