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5)06-0054-15 肃顺是咸丰朝的协办大学士、户部满人尚书,颇受咸帝的倚重,多有不俗的政治举措。1860年10月随咸丰帝逃到热河后,更是深得咸丰帝的专宠信赖,佩内务府印钥,署领侍卫内大臣,“行在事,一以委之”[1]11701。据说其人平时身穿便服,随意出入避暑山庄,“寝宫亦著籍,嫔御无所避”[2]68。不但参预军国大事,而且俨然成为皇家事务的全权大总管,可谓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然而不过一年有余,肃顺等人即遭杀身大祸,这究竟是其咎由自取,还是皇权政治的牺牲呢?笔者拟就此试予论析,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纵观清王朝的各代皇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者有之,如康熙大帝。但更多的是些才智中平、无咎无誉的守成者,如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虽亦是才智中平、不过尔尔,但继位之初,并不荒淫昏庸,而是如其乃祖、乃父一样,确曾力图整饬吏治,励精图治。 咸丰帝继位后仅十一天,即曾降诏求言,要求大小臣工,“于用人行政一切机宜,皆得据实直陈……丹有裨于官方吏治、国计民生者,各抒己见,切实论奏”[3]91。后来又多次下诏,要求清廷各位大臣据实指陈时政、弊政,一度颇有振作之象。 咸丰帝虽罢斥了道光朝重臣穆彰阿,但其基本上还是任用道光帝晚期的朝廷重臣班底。其中爵位最高者,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他们都是“世袭罔替”的亲王。 道光帝崩逝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曾受遗诏顾命,辅弼新帝咸丰。但其政治才能一般,遇事少有主见,在朝政中难于发挥真正的政治作用。满族人肃顺,则以其突出的政治才干和敢作敢为无所避的做事风格乘时而起,成为对咸丰朝朝政、朝局均产生重大影响的灵魂人物和铁腕人物。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的同父异母六弟,1836年授三等辅国将军,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直至1850年才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肃顺不但“状貌魁梧,眉目耸拔”,面相中自然带有刚毅果敢之气,而且博闻强记“接人一面,终生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4]90-91;不但具有封建政治家的卓识与远见,且有大刀阔斧改革弊政的胆识与气魄,因此,很快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自1854年至1858年,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可谓一路迁升,从无降革。 肃顺进入最高统治决策集团以后,在咸丰帝的支持下,针对清政府存在的诸多弊病、弊端,进行了一些较为重大的整顿改革,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陷入封建皇权险恶诡谲的政治漩涡。 一、是严苛立威,还是救弊以猛——整饬吏治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行官僚政治,亦即人们常说的“人治”。各级官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遇事推诿等,是封建官僚政治中的通病顽疾,只不过在政治较为清明之时,表现得不太明显而已。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之后,到了乾隆后期,已从盛世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其吏治官风,亦是愈来愈加败坏。 道光十年(1830年),面对日趋败坏的吏治官风,道光帝在上谕中曾颇为无奈而又充满忧虑地说:“当今之势,宪章具在,法令森然,若能大法小廉,奉行以实不以文,何患政事不理,百姓不安乎?无如世风日下,人心益浇,官不肯虚心察吏,吏不肯实意恤民,遇事念及身家,行法不计及久远,朕所惧者在此,所恨者亦在此”[5]678。 在封建官僚政治制度下,各级官员往往愈是模棱圆滑,左右逢源,就愈是官运亨通,进退自如,权、势、利、誉等亦就愈重愈大。当时官场中普遍“以缄默不言为慎密,以圭角不露为深沉,以漫无可否为和平,以多所容忍为宽厚,以模棱两端为和衷共济之道,以遵奉故事为奉公守法之规”[6]9。在这种官风陋习之下,各统治阶级成员不啻行尸走肉,各级官府“皆同传舍”[7]32,对上司的饬令如鹦鹉学舌,毫无行政效率可言。 道光朝的重臣,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向其门生披露其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身名俱泰的秘诀是:在官场中,“但多叩头,少开口耳”。光绪朝举人况周颐称,“道咸以还,仕途波靡,风骨销(消)沉”,时人无名氏所赋的《一剪梅》,将当时各级官僚推诿、敷衍、圆滑,无所作为,保官固位的庸碌面目,不但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且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其一云:“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其二云:“八方无事年岁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8]2-3 更有一首首县十字令,概括了官场中为官、保官所必须具备的十大本领与技能:“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钓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勤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9]856 “治乱世,用重典”。这是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与经验。肃顺等封建官僚,不可能超越历史,其治国理政、起衰振弱的一个重要方法,仍不外是大刀阔斧地整饬吏治,革除政治弊端。这不但适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而且完全符合咸丰帝继位之初,锐意兴革,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