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蓓洁,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81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课程性质是政治性。然而,今天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普遍传播和广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秉持的政治意识,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面临诸多难题。只有通过全面剖析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本质以及它所引发的实践危机,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地实现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5)10-0066-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课程性质是政治性。然而政治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质,它的本质意旨是什么,却并非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今天,普遍流行的西方政治观念并不代表政治的天然本义和全部内涵,毋宁说它只是现代世界生存原则的一种表达,在本质上受整个现代性原则的支配和制约。虽然这一原则已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确立起自己的统治地位,虽然它所建立的新世界在很多方面被证明具有传统世界无以比拟的优越性,但这一原则内在固有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引发了当代世界最为深重的时代危机。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存处境是比较艰难的。造成这种艰难处境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要归结于这一时代原则影响下形成的近代政治观念。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该秉持的政治意识变得模糊,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面临诸多难题。

       到底何谓政治?今天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常常是空泛和模糊的,即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时也不例外。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政治”一词的日常使用意义含混、指涉宽泛,更重要的方面却是人们因对政治话语的过度熟稔而滋生的短视,并进而造成对它的普遍无思状态。比如,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样的表达,大多时候人们会流于言辞表面而不再深思其意,因为大家觉得这是每个人都熟悉且明白的。但正如黑格尔指出的:熟知并非真知;在认识的时候首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的,因而就这样不去管它,这是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1]

       这种人类思维常犯的错误,极易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条主义的处理方式:既然人们都已经熟知,既然它的意思如其表达一样清晰明白而再无深意,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其政治职责所要做的,就只是不断重复这些表达而已。在僵化地对待事物而缺少深思的态度中,理论最终变成了教条。可见,教条并不像通常以为的是一套外在的理论体系,教条产生的根源在于思维自身。当某种理论被斥为教条时,批评者首先需要自省的是,自己对待理论的态度是否是造成教条的最深刻的根源。

       教条主义对待政治的态度,进而又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教学效果之间的某种不协调: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治要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丧失这一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真实有效地实现这一要求并不容易,在个别情况下,是因为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作风使人们对政治宣传缺乏信任,在更普遍的情况下,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对某些政治语言早已耳熟能详,教学内容对他们缺少新鲜感。面对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常左右为难:要么坚守政治使命,在课堂上不断重复这些话语,但效果甚微;要么唯恐学生审美疲劳影响课堂效果,于是尽量以别的话题迎合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质和教学效果之间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任何对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其意义都是有限的。毕竟最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激情。

       很多学者指出这一矛盾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给出了相当一致的应对原则。有学者认为,决不能因为刻意追求教学效果而搁置国家给定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要求和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完美一致时,应当确保把政治要求放在第一位,决不能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2]

       应该说,这是一个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正确原则。但问题是,这个原则似乎并不试图解决这一矛盾,而是以认定矛盾的始终存在为前提的。它并没有给出这样的预设或者说前景: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只是由于一些不当的处理方式才造成了现有的矛盾,只要能够认清事情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这一原则给教师提出的最终道德命令是:当两方面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必须舍一取一。如果这一矛盾真是无法化解的,那么这一原则将是唯一正确的原则。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这种态度就只能达到激化矛盾的作用。

       反观实际的教学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应对原则很难帮助教师在两者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为避免政治宣传的空洞,同时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让教学本身变成毫无效果的自言自语,教师往往不得不绕道而行,选择另一条道路,即弱化课程的政治性,加强课程讲授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虽然一直有学者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回到学术层面,这一主张确实有其良苦用心,但是回到学术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至少面临两种尴尬处境。首先,无论是以学术性取代政治性还是以学术性淡化政治性,都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要求在现实中处于失语状态,丧失了灵魂诉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将名存实亡。其次,以专业学术为主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其本身的存在来说也非常尴尬: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理论在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等系科中都有相应课程做专门研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内容庞杂、课时有限、受众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课程讲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是无法与专业课相比的。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陷于两难:以专业学术为旨归,却只能浅尝辄止,无法在学术上持续深入。其二,学术本身,古今相异。今天的学术专业化程度很高,但日趋专业化的学术是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涉及各个专业,变成专业学术型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并不见得有吸引力。其三,学术专业化道路,最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整个大学教育体制中诸多专业课中的一种。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专业课应该如何设置并无固定章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选修哪些专业课也带有偶然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精神气质上最终与其他专业课毫无差别,即同样成为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那么它就从内在精神上消解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