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

作 者:

作者简介:
向绪伟(1972- ),男,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服装学院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31;张芳霖(1963- ),女,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 南昌 330201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二分、政治主题性、精神至上性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其在话语实践中无法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现,教育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现代变迁,通过话语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话语内容、话语效用和话语场域的现代转换以创新话语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与话语主体发展之目的需要相契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价值。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9-0189-05

       话语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之所以能在话语发话者与话语受话者之间达成一致,是因为话语双方对于话语内容或语境产生交集且相互明白。但由于“语言的特定意义就是反映在各种语境特征之中,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词句的意义是不存在的”,[1](p168-169)因而话语双方的“相互明白”只是一种相对存在,而随着话语双方所面对的话语内容、语境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话语双方的“相互不明白”。此外,即使“相互明白”也会因话语双方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差异而变成“相互不明白”。更有甚者,话语受话者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主观认知对话语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要使话语信息“相互明白”就要求话语双方在话语实践中做到:一方面努力克服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观性,增强相互协调性,以促使话语双方就话语所承载的教育信息达成共识,使话语交往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话语双方还要积极营造促使话语内容或语境产生交集的话语环境,人类语言不是现成的意义自足的系统,而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生成性活动,语境与语言的关系犹如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因为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2](p70-76)因此,语境营造直接关系到话语交往的持续性、有效性,而一旦语境发生变迁,话语主体位置关系、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一、话语思维方式转换:由“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

       心理学从人心理活动的过程与特点来认识思维方式,认为思维方式是“人脑的固有属性或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3]以及“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4](p211-216)哲学从主客体关系出发指出思维方式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5](p74-78)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三者相互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或模式。对思维方式的认识,既要从人的心理活动中把握其产生的内在机理,还要从人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其存在依据。故而,思维方式指人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或模式,作为“以理论形式表达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6]不仅表现为对认识对象的反思、判断、推理、抽象和具体以及辩证的认识,还着重表明人们对认识对象“现成”与“生成”的价值评价,其中“现成”表明对问题既成事实的认识,“生成”则表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方式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人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可分为现成性思维方式和生成性思维方式。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成性思维方式把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看做是话语中的具体所指并已经完成的现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这种现实存在中确定话语方式以传递话语信息。由于这种现成性思维把话语内容看做是严格限定的理性规范,把话语主体的位置关系看做是“直接存在,始终如一”的恒定状态。并且,教育者作为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持有者和话语实践的主宰者,享有了“绝对的”权威身份;受教育者则因其始终为话语内容所指的对象而处在教育者话语实践所改造的被动位置上,以话语实践中的服从者和接受者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教育者也以权威身份和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整个话语实践就成为预定不变的现成存在,话语方式也以“一定、必须、保证、应该”等命令式的祈使语句。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则把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当做是发展变化的过程量,以发展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话语实践中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政治取向、道德发展以及价值意向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进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之间存在的“不是一个既成事实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生命世界”。因而,话语实践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关系随着话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话语内容也随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实践关注度的不同而不断进行更新,话语方式也以真实、平等和协商的句式进行而增加了话语双方的心灵相通。

       在生产力进步和人类理性思维的推动下,人类对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社会生活品质需要的关注。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性得到普遍认可,人的主体性存在得到社会体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基础,话语实践只有彰显为人性和发展性才能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实效。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然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实践活动,但教育者话语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话语,受教育者话语同样需要获得话语实践的理解和尊重。因而,作为一种生成性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位置关系、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也遵循现代语境的变化而进行从“现成”到“生成”的实践转换。因为,从历时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是完成时而总是处在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批判与继承之中,每一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是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总结中获得启发才能使话语内容更加契合话语主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各种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p101)而且话语主体的身份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