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构建

作者简介:
李美羽,女,讲师,博士研究生,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主要从事物流系统工程研究;王喜富,男,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系统工程和交通运输管理研究;张喜,男,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和物流工程研究;冯雪,女,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管理研究。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商业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文章对现代物流理论研究文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结合我国学科分类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层次模型,构建了“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即由物流理论基础模块、物流核心理论模块、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模块构成的技术科学层,和由物流运营管理理论模块、物流工程技术理论模块、物流产业理论模块、物流服务理论模块构成的理论应用层。通过对各“模块化”研究的中外差异分析,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物流理论基础研究,注重物流产业(行业)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5)10-0005-11

      自物流概念由西方传到东方以来,学者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经济及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对学术界和实业界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术界而言,关注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及其进展,可推动物流理论研究的深入,促进物流学科的发展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物流实践。对实业界而言,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可提升企业物流实践效益、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然而,对中国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物流理论成果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多注重对物流某些子领域的集中研究而忽视体系化集成性的框架研究)、物流学科(研究)相对晚出现,加之其本身的跨学科性、外部引入性等原因,使得国内物流研究工作存在较大的趋同性(表现在与西方研究方法的趋同及国内研究领域的相对集中两方面),导致物流理论的本土融合性问题日渐凸出,而一直未形成适于我国发展的、指导物流实践的[1]、体系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

      本文在对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旨在探索开发一种新的现代物流理论研究归类体系,加速当前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融合。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工作

      (一)文献综述

      物流概念及相关理论源于西方,随着经济、科技的逐步发展,有关物流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新理论。表1按时间顺序回顾了物流理论发展研究工作[2-24]。

      

      由表1可知,从20世纪初侧重于物流概念的研究开始,到现在的供应链等新理论和学说,物流理论发展经历许多变革。近年来,西方物流理论不断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创性地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学说,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可持续物流和逆向物流、人道主义物流等,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领域。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物流概念及相关成果后,国内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物流问题,物流配送、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一直以来,外来学说的本土化融合问题、物流理论研究难以指导物流实践的问题日渐凸出。部分学者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如我国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论[23]34、王之泰的五要素构成(物流基础理论、物流应用理论、物流应用技术、物流系统和物流管理)[16]46、何明珂教授的五层次学科体系框架[17]116、徐杰和鞠颂东的三个子学科划分[18]33、于杰的四支点三平台的框架[25]等。但经过对文献的研读,发现我国学者关于现代物流理论发展的研究多是沿袭西方的研究结论,且多是从物流教育视角进行物流学科体系的构建,对物流的强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不足,使得现有研究在物流学科教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及指导上不甚理想[26-32],较大阻碍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从物流工程实践、实际应用角度加强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经济、物流产业发展的“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以便深化物流理论的研究,真正做到物流理论研究服务于物流实践,促进我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扎根理论

      通过对理论构建、文献处理的相关方法分析,确定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研究。

      扎根理论是从实际研究中统整出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4]107[33-34]。研究者通过从获取的丰富现实资料中提炼概念,然后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对涌现的核心范畴进行逐步比较和归纳,就得到了核心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进而形成相关理论。本文对所获的文献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得出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模型。

      三、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

      (一)总框架

      本文借鉴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三级层次模型[35],应用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思想,将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划分为技术科学层与理论应用层。技术科学层作为输入层,是关于物流学科发展的基础技术和理论;理论应用层作为转换、输出层,输出从实践应用中提炼的成果。

      

      图1 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图

      科学技术层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核心理论和物流技术科学理论,这三模块是对物流中的技术、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理论应用层重点强调技术科学理论在相关实践层面的实证性和规范性研究,包括物流运营管理理论、物流工程技术理论、物流产业理论和物流服务理论。本文构建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见图1,图2描述了子模块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模块,是其他学科理论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物流学理论模块是指研究物流学本身的理论,如图1所示,物流学理论主要研究物流领域基本概念的产生发展、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模块是指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技术理论。物流运营管理理论是将上述的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所衍生出的关于运营管理的新的理论及实践,物流工程技术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在各种专项物流中所衍生出的新理论方法,物流产业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在运营及工程应用过程中,通过提升及改善,对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结论的衍生提炼,物流服务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理论在诸多实践层面中归纳总结出的能提升物流服务的新理论与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