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以20%的增长率增长,但是绩效并不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财政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财政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3月3日发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改革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显著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我国《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从2010年开始,对国家重要科研机构及部属院校的财政科研经费进行了全面的审计,但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进行合法性及合规性的审计,而没有从绩效的角度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审计。对财政科研经费投资绩效理论上的审计研究也较少,制约了财政科研经费投资绩效审计的发展,及审计在促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方面的规范和监管作用的发挥。 一、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目标 (一)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把政府管理绩效界定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但是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内涵是什么,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有关学者研究了科研经费的审计目标、指标和方法等,如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和人员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目的在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审计监督不仅仅是从账目、票据上检查经费使用合规与否,还强调结合实际,通过培训、调查,让科研项目承担人和承担单位将经费使用中的不合规情况更多地扼杀在摇篮中。同时,深入了解因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经费使用不合规情况,及时给予引导,从而提高科研活动效率,让纳税人的钱产生更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归纳总结前述观点,本文认为,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主导,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评价方法,对财政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提出提升财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水平的合理化建议,最终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目标 提高财政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部分,政府绩效管理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指向和功能发展,即财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目的将决定其绩效审计的目标。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目标可以从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两方面来界定。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宏观目标是通过绩效审计督促政府加强对作为公共资金重要组成部分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引导财政科研资金配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科研项目研究力度,使我国财政科研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微观目标是通过监督、评价科研经费收支,及收支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使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合理地分配资金、配置资源,规范科研活动并促使其高效地运作,监管与服务并重,最终达到宏观目标。 在具体的绩效审计活动中,应重点揭示科研经费资源配置的集中度,科研项目申报是否重复及其公平、公开、公正的属性,科研经费的挪用、冒领、浪费,研究成果效益的高低,管理体系和制度对绩效审计效率的影响。从管理体系和制度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充分保障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时对财力与时间的需要。 二、财政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特点 科研活动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特性决定了对科研活动实行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一般的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近年来理论界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两项内容,简称“五E”审计。 财政科研经费一般是划拨到具体项目的,这些项目一般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国家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种类繁多。属于同一级别的项目,性质可能不同,如有基础理论研究、科技应用及推广等等。科研项目涉及课题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环节。科研项目的特殊性决定其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审计标准复杂性。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对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其成果独一无二,科研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以致评判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