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阐释企业业务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从设立企业、股东入资、向银行借款开始,逐步讨论业务对资产负债表诸要素的影响,并将各个项目的变化归入资产负债表的特定项目。而在这个讨论和业务推进的过程中很少涉及的是:为什么要设立这个企业?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诸多概念,不论是总括概念的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负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还是每一个具体项目所对应的概念,均不曾有战略的影子。因此可以这样说:既有的以“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为等式建立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战略缺失的先天不足。但是,资产负债表既有概念上的战略缺失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 从管理实践来看,任何企业的设立均体现了一定的战略要求。按照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主要涉及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力求使资源与环境(尤其是市场)、消费者相匹配,以便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徐飞,2009)。安索夫则认为:“企业战略由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等组成”。因此,从企业设立开始,企业的资产结构就已经深深打上了特定战略的烙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过程。 当然,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载体,资产负债表不可能按照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把会计报表的项目与企业战略一一对应起来,我们也不可能在资产负债表里把企业的战略表达文字挖掘出来。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仅仅按照会计的概念和思维去认识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我们关注的永远会是企业业务变化对不同项目的影响,而不会是支撑企业业务变化背后的企业战略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的战略含义。 实际上,不论是从资产负债表的个别项目还是结构上来看,或者从整体上来看,其反映出的战略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我们跳开传统的会计概念的束缚,把企业资产负债表稍作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战略含义就会清晰地展示出来。 一、资产按照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分类 前已述及,既有的资产概念以及资产按照流动性的分类并没有体现出企业战略的意味。但是,当简单考察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资产负债表时就会发现:在大量上市公司的资产中,除了包括常规的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项目如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外,还包括了与企业经营活动没有关联的投资性资产,而且有的公司投资性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相当大。因此,基于战略视角,有必要将企业母公司的资产按照其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 1.经营性资产 经营性资产是指企业因常规性的产品经营与劳务提供而形成的资产。典型的经营性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商业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等)、存货、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等)、无形资产等。 在传统行业里,经营性资产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往往是首先引起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企业营业利润的增加。在互联网生态条件下的企业,即使其采用“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商业模式,衡量资产和资源结构最终贡献的仍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 2.投资性资产 投资性资产是指企业以增值为目的持有的股权和债权。投资性资产所占用的资源除了反映在直接占用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以外,还反映在以提供经营性资金方式对子公司投资的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等项目上。 投资性资产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方式较为复杂:零星性投资对利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转让价差;债券投资对利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债券利息收益与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后的净额;非控制性股权投资对利润按照成本法和权益法来提供贡献;控制性股权投资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则更加复杂:其所带来的利润首先表现为对子公司利润的贡献,体现在企业的合并利润表中。只有子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部分才引起投资方投资收益的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属于哪种类型,要以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由于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控制性投资已经被分解或者还原为子公司的经营资产,因此合并资产负债表一般会是经营性资产占主体。 二、经营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战略 我们可以按照企业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各自在资产总规模中的比重大小,将企业区分为三种类型:以经营性资产为主的经营主导型、以投资性资产为主的投资主导型和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比较均衡的投资与经营并重型。显然,不同类型的企业资产结构,其背后支撑的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即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战略。 1.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内涵 资产结构中以经营性资产为主的企业,其战略内涵十分清晰:以特定的商业模式、行业选择和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总体战略为主导,以一定的竞争战略(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等)和职能战略(如研发、采购、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战略)为基础,以固定资产、存货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市场的关系管理为核心,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经营主导型企业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力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