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发布审计报告相关准则征求意见稿,拟在我国推行新的审计报告模式。此轮修订旨在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并强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相关责任。 此次我国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描述审计项目的个性信息,提高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关键审计事项是指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当期财务报表审计中最为重要的事项,可能包括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或识别出的特别风险、财务报表中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的领域、当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在描述关键审计事项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说明该事项被认定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原因以及该事项在审计中是如何应对的。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部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获取进一步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报表,有利于评价审计质量,促进财务报表披露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呼声日趋强烈。2014年,欧盟出台了新审计指令,规定在对公众利益实体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应指出最重要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应对措施等内容。同时,美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也正在进行相关改革。2015年初,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了新制定和修订的审计报告系列准则,改革审计报告模式,增加审计报告要素,丰富审计报告内容。 国际审计准则的修订和我国证券发行推行注册制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我国及时采用新的审计报告模式。改革我国审计报告模式,不仅推动我国审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有利于提升我国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审计工作透明度,同时,也适应了我国证券发行推行注册制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中注协负责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由财政部发布。中注协高度重视执业准则、规则的制定工作,1994年即启动审计准则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自2005年在行业内启动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以来,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专业标准体系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的努力和成效,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会计审计国际趋同“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表示,中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可供其他国家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