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预孵化(Pre-incubation)是一种新兴的创业支持机制,已在欧美等国家的实践中取得广泛成功。1997年,欧洲第一个预孵化器(Pre-incubator)在比勒费尔德大学成立[1]。该预孵化器与大学紧密合作,并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创业便利,如技术设备、部分资源和服务建议等。随着比勒菲尔德大学预孵化活动的迅速传播,高等教育机构中创业项目的预孵化速度也越来越快。预孵化机制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例如欧盟相关教育机构提出了大学国际化创业计划(University Start-Up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简称USINE),该计划将创业教育与预孵化器结合在一起,将以大学创业教育为基础的预孵化器推广到欧盟内其它国家。在德国,许多大学开始实施预孵化机制,并建立预孵化器来帮助新创企业发展,实践证明,这些部门为德国培育新创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年初,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又启动了创业扶持计划“创业在德国”项目,并提供预孵化服务。在波兰,企业孵化器也相继启动了预孵化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预孵化和孵化服务。美国依托其国家商业孵化协会(NBIA)庞大的商业孵化器网络建立预孵化器,将预孵化器作为孵化器功能的前身。在我国,自2009年上海市基于预孵化理念建立创业苗圃以来,预孵化活动便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广东、江苏、湖北等地纷纷加快科技创业苗圃建设,为创业者提供预孵化服务。 随着预孵化活动的广泛兴起,关于预孵化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研究进行梳理,从高等教育和企业孵化两个视角来阐述预孵化这一新兴概念,然后就预孵化运行过程的特征、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1 预孵化概念 预孵化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大多数人将预孵化理解为能够降低市场风险并在进入企业孵化器之前检测创业项目市场可行性的机制。预孵化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开展商业计划的环境。在那里,创业者可以得到全面、系统的预孵化服务来发展自己的创意理念,并提高创业技能。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预孵化的描述与研究,本文从高等教育和企业孵化两个视角来阐述预孵化概念。 1.1 高等教育环境下的预孵化 预孵化(Pre-incubation)的产生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有一定联系。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在美国纽约诞生,此后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被引入企业孵化过程中。然而,孵化过程的缺点逐渐显现,为了填补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孵化器之间的“间隙”(财务风险、创业技能缺乏、未知市场潜力、风险厌恶等),预孵化概念被提出来[1]。很多学者将预孵化置于高等教育环境中来理解,并认为预孵化具有创业教育职能。Kolb[2]指出,预孵化是大学服务社会导向的直接体现,在高等教育框架下,预孵化是一种创业教育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启发学生将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获得“创造性经验”。预孵化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还有部分科研团队和教授[1]。在预孵化过程中,参与者能够获得关于企业家社会角色、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家技能的高等教育[3]。Kirby[4]指出,参与者在预孵化过程中能够获得创业教育,因而预孵化器在大学衍生企业过程中发挥着创业教育的功能。预孵化过程通常被整合到大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发展他们的创业想法。因此,预孵化器被认为是一种提供学习和商业模拟机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参与者可以完成学习课程,也能获得相应的创业支持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想法[5]。Pittaway[6]与Mwasalwiba[7]等将预孵化过程理解为对潜在企业家或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在求学期间获得一定创业技能。 1.2 企业孵化体系下的预孵化 孵化器的功能有限,它仅帮助初创企业顺利度过“0~1”岁的初创阶段。“-1~0”岁尚未注册公司的科技创业项目及1岁以上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则需要不同孵化载体以及孵化模型。因此,“预孵化—创业孵化—加速孵化”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孵化体系。Rubio[8]强调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对商业计划的制定/提升支持阶段的必要性以及当企业离开孵化器的支持阶段的必要性。Hannon[9]对企业孵化过程进行了平行分类,即预孵化-孵化-加速,并指出孵化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特定的模型与之匹配。Kirby[4]认为,预孵化器、孵化器、科学园是一个完备的企业孵化过程,预孵化是创意概念调查和市场准备阶段。预孵化器针对处于胚胎或者早期阶段的企业,帮助和支持胚胎时期的企业制定商业计划、建立创业团队、获得投资以及作好进入市场的准备等[4,9,10]。预孵化器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情报和发展战略意识来增加创造新企业的机会,其能够吸引具有创业想法的人们并激励他们建立公司,同时提供可行性创业建议[9]。Dickson[11]指出,预孵化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在一种低风险环境中检验企业家创意的市场可行性活动,其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风险缓解策略”。USINE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预孵化器能够过滤掉非可行业务,从而保证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1]。因此,在企业孵化体系中,预孵化被视为企业孵化链条的前端,能够降低创业风险,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率。 综上所述,预孵化是一种具有创业教育和降低创业风险的机制。同时,预孵化器是一个很容易进入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鼓励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业,同时对创业者创业想法的可行性以及个人技能进行测试,使这些创业者在没有产生重大负面结果时选择是否继续创业[12~13]。 2 预孵化运作过程特征 预孵化的重点是促进商业计划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市场可行性,降低创业风险[14]。预孵化的基本流程是寻找优质创业想法和创业者等种子资源,然后将其引进预孵化器,进而形成资源库,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在预孵化过程中对创业者创业想法进行监测、评估和调整,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项目,尽可能增加新企业创立的机会[9]。 目前,许多国家开始启动预孵化设施,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预孵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Dickson[11]将预孵化过程的共同特征划分为4组:预孵化服务、选择政策、孵化时间、联系(创业教育、预孵化、孵化器)。Hannon[9]从孵化角色、干预方式、孵化的主要内容、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指出预孵化过程的特征。Deutschmann[15]根据德国17家大学主办的预孵化器提供的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总结了这些预孵化器在预孵化过程中的相似点:①有共同的目标群体;②对进入大学预孵化器的项目有一定要求;③都提供咨询、培训和指导服务;④都集成外部和内部网络。Voisey等[16]基于预孵化活动的最新理解,从预孵化物理场所、提供的服务支持、预孵化主办方的管理成果、在孵对象获得的成果等4个方面描述了预孵化活动的特征:①预孵化物理场所(办公场地、办公设施、信息通讯、低成本进入、可信的商业地址、共享设施和会议室等);②服务支持方面(提供学习的环境、建议和指导、技能培训、市场研究、业务测试、网络等);③管理成果(“硬成果”即成功预孵化的数量,“软成果”包括主办者的声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预孵化器持续的运作等);④创业者获得的成果(“硬成果”是获得商业计划的发展和支持、成功孵化等;“软成果”是提升创业技能,获得创业自信、创业知识、培训及创业网络资源等)。总体而言,预孵化机制运作过程的共有特征可以从目标群体、入孵标准、预孵化作业、预孵化时间、毕业机制、预孵化成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