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对环境的情感依恋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核心话题,人与环境的关系被认为是“个人和文化身份以及安全感的关键因素”,而“家”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环境,也因此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意义。人文主义代表人物Relph(1976)将“家”形容为“人类存在的参考位置”,是个人意义的来源;同样的,Marcus(1995)把人类居住的房子看做是自我的镜子,“家”则象征着人们对精神完整性的追求,“我们所有人,毕其一生,都在向完整性(wholeness)的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一过程的反映,事实上,在我们通往完整性的旅程中,地方具有强大的作用……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中,“家”不仅仅是发现自我的地方,更是人的灵魂最终安息的地方(Su,2014)。因此,“家”是一个极具情感和力量的词汇(Duncan et al,2003),是理解社会和空间的关键场所(Domosh,1998),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相对于公共领域,例如商业、政治或者公共休闲,“家”并没有受到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是因为家的空间尺度较小,二是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比较模糊(Duncan,2003)。Domosh(1998)则指出,“可能是因为家这类空间的意义过于丰富,过于复杂,过于亲密,以至于我们的研究倾向于远离它们;或者可能最近的地理学还没有能迈出第一步”。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尤其是新文化地理学对日常生活实践、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生产、身体和情感的兴趣日益增加,“家”的研究开始获得重视。本文将梳理国外对“家”的研究文献,分析和总结人文地理学对“家”的研究进展和脉络,同时也关注其他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和阐述“家”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有所裨益。 2 “家”的概念和内涵 “家”并不仅仅意味着房子那样的物理空间,“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或者装满家具等物体的容器”,更是个人和社会意义根植的地方(Papastergiadis,1998)。因此,家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空间,饱含“意义、情感、经历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生活的中心”(Blunt et al,2004)。“家”这一术语最初来源于德语的“Heimat”,意味着团结、统一、记忆和渴望等强烈的感情(Morley et al,1993)。因此,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对家的理解总是与理想空间、私密、亲密和舒适等相关,家是一个温暖、愉悦和安全的场所,“大量的人毕其一生精力寻找家园,挣扎在现实和理想家园的缝隙里”(Tucker,1994)。这种对家的理解深受当时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潮的影响。然而近年来,这种天堂式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批评。 首先,家的感知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性质和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对某些人而言,家是放松、归属和亲密的空间;而对另一群人而言,家可能变成了充满暴力和恐惧的场所。例如,有学者研究指出,柬埔寨的妇女在家里遭受到了严重暴力(Brickell,2008),对儿童和青少年,家可能也是威权和暴力的地方(Jones,1995)。对“天堂式”的家的批判声音更多的则来自于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家是辛苦劳动的场所,而不是充满爱和关怀的地方,并呼吁“打开家门,往房子里面看看”(Domosh,1998)。因此,家这一术语并不总是充满积极的情感。 其次,“打开家门,往房子里面看看”并不足以理解家的意义和内涵。“Heimat”所渴望的凝聚感、安全感和统一性,是根植于共享的传统和记忆,必然意味着建立边界和维持文化和身份的“本质”,这种本质是原教旨主义(Morley et al,1993)。边界和身份“本质”的维持将外来者和异己者排斥在外,将他们看成是对共同家园的威胁。温暖、愉悦和安全的家的感觉是建构在内和外(inside/outside)的二元划分基础上。内在的家是天堂,而外面的世界则是危险的空间,尤其在当前全球化和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对家的维护可能导致反动的回应。因此,Heimat“是个危险的幻象,它不能容忍差异,恐惧他者,其本质是种族主义和仇外主义”(Morley et al,1993)。这种建立在排斥和规训基础之上的理念和行动对他者也是压迫性的过程(Brickell,2012)。 因此,家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符号性的,它是物质性的住房,同时也饱含情感和社会意义,既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同时,家既是本地的也是全球的,因为家的地方尺度不只是一栋房子,还可以是社区、城市、国家甚至是全世界(Blunt et al,2006),家的建构也是基于更广泛的地方、国家和全球背景和情境(Dovey,1985)。总而言之,家是政治性的,它的构建和意义总是与性别、性取向、种族、民族和阶层等身份相互关联(Blunt et al,2004),正如Hooks(1991)所说,家是一个抵抗政治的空间,我们需要研究为什么某个意识形态占据霸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替代性的阐释去与之斗争。 3 “家”的地理研究进展 3.1 发表论文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其中地理类别(GEOGRAPHY)收录了44种人文地理学期刊①,几乎涵盖了所有国际权威和高影响力的期刊(王贤文等,2009)。本文以“home”为主题词,搜索到发表在地理类别刊物上的文章共1216篇②,被引频次总计8334次,施引文献6404篇。各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见图1和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