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将地图方法应用于社会空间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20年代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同心圆模型。Burgess等学者以芝加哥市为对象,采用社会研究基础地图(Social Research Base Map)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将芝加哥市民的职业、收入、宗教、种族等属性一一标注于居住地街区地图上,同时将商场、工厂等就业、生活相关设施也标注上图,基于地图分析发现了社会阶层与机构的分布规律,并将其解释为所在街区环境与个人属性的综合作用(Burgess,1925)。这一研究思路受到后来学者的推崇,其后有许多研究成果涌现,如刻画城市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Hoyt,1939)、多核心模型(Harris et al,1945),以及探讨社会空间成因的演替学说、文化生态论等(Park et al,1984)。 1950年代后,随着基于因子生态学的社会区分析方法兴起,利用统计数据和计算机对社会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社会地图方法(Berry et al,1969)。这正如伯吉斯所指出的:“把各种城市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要素标注于地图上,以地图为基础来认识社会空间结构及其规律性,这是同心圆假说之所以形成的基础”(Burgess,1929)。然而,虽然基于因子生态学的社会区分析能迅速刻画出社会空间分异现状,但它偏离了原本芝加哥学派所关心的焦点,即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布本身,而把注意力引向了社会空间的综合分异(倉沢進,1986)。此外,局限于空间模式的检验也抑制了进一步发现社会空间多样性的可能(Friesbie,1980)。 因此,基于对社会空间研究的反思,本文意在重新唤起地理学对社会地图的关注。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语言,用地图反映社会属性与物质环境的空间关系是表达和解释“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手段。在地理学研究中,从19世纪开始已有英国学者用地图方法系统地描述社会空间特征(Booth,1886)。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社会区分析的缺陷,新一轮社会地图方法的运用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者中再次悄然兴起,并于1980年代后向发展中国家扩展。近年来,由于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趋势得到了继续强化。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社会统计资料涵盖不足,社会地图发挥作用正当其时。特别是借助信息时代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社会地图可望成为地理学面向复杂社会空间分析的有力工具。本文从社会空间研究的角度,对既有的社会地图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按其内容和方法分别加以梳理,以期对今后国内社会地图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2 社会研究中的社会地图运用 2.1 社会要素呈现 社会地图(Social Atlas)是指基于历史或现状的社会数据,通过某种空间可视化方法对社会要素的空间特征、社会属性与物质环境的空间关系、社会空间结构等进行表达的地图或地图集,在地图学中属于专题地图的一类(李海晨,1984)。Booth(1903)在研究伦敦贫困问题时,将各社会阶层的住宅用不同深浅的颜色表示在地图上,同时标出商店、工厂等设施,从中发现了设施和阶层的分布联系,这是社会地图应用于社会空间分析的最初范例。其后Shepherd、Phelps等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开展了针对伦敦、兰开夏等地的社会空间研究(Shepherd et al,1974;Central Lancashi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1976)。在澳大利亚,Davis等(1974)率先开展了基于悉尼市人口统计的社会地图编制,其后Horvath等(1989)进行了更新。社会地图的运用在澳大利亚颇受重视,基于2001和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澳大利亚政府先后主导完成了珀斯(Nagle,2002)、墨尔本(Lazzaro,2003)、达尔文和帕默斯顿(Elliott,2003)、阿德莱德(McGrath,2008)、悉尼(Smith,2008)等主要城市的社会地图,从而形成一个地图系列。 除运用人口普查数据外,近年随着可获数据类型的增多及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社会地图对于社会要素的呈现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Dorling(1995)加入人口与土地利用指标编制英国社会地图;倉沢進等(2004)除编制人口、家庭、住房及商铺、工厂企业、医疗设施等地图,还显示了城市昼夜人口变化、犯罪发生、交通事故、生活设施临近度等指标的分布等;Champion等(1996)发表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与经济地图,则加入了私家车、轨道交通、通勤模式等设施使用,以及选举行为、多元文化、生活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Spence(2000)基于17世纪60年代伦敦的史料创建了历史数据库,展现了17世纪伦敦的社会空间;Dorling等(2011)则从政策、道德、感情、环境等方面展现了英国的社会衰败和一系列城市问题;Ballas等(2014)共编的欧洲社会地图及Halman等(2012)主编的欧洲价值观地图则呈现了欧盟内外国家自豪感、幸福感、政治关注度、宗教价值观、自我认同等方面的空间差异;World Bank Group(2007,2009,2011,2013)发布的4版全球发展地图展现了世界各国人口、性别、教育、健康、经济、环境、富裕程度等多方面差异和演变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