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1821/dlyj201508003 1 引言 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政策背景下,“美丽乡村”计划掀起了中国新一轮乡村发展与建设热潮。在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景观再造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日益成为新兴的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美丽乡村试图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持乡村特色,乃至全球化中的地方特色,即彰显乡村和地方魅力,以此来吸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城市居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实现了乡村环境的重整与改善,美化了人们的乡村意象,也推动了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 乡村的消费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关注。由于全球化和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的乡村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从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1]。乡村的消费转向逐步深入,出现了从生产景观向消费景观的转变[2]。乡村从单一生产功能转向休闲旅游、消费和环境保护[3]等多种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4],包括假日休闲消费和置办第二房产[5]等。随着乡村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对于乡村消费的关注已经从物质空间扩展到非物质领域以及乡村中多样化的群体[6]。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视角,如Halfacree提出乡村性的社会表征[7]。Murdoch等以后现代的视角提出后乡村(post-rural)的概念,强调某种“意义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s)[8]。Hopkins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对加拿大一个乡村的标志、标语和虚构的故事进行分析,认为广告话语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乡村[9],乡村因此从农业和农产品的生产场所扩展到一种消费文化和对虚构事物的消费场所。相关研究显示了对文化维度的关注和基于文化的研究路径。引导乡村实现消费转向发展的主体既可以是外部力量也可以是内部因素,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外来者在乡村品牌化宣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10],同时,乡村内部居民[11,12]、地方企业、政治家甚至足球俱乐部在乡村消费转向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13]。而Woods认为乡村性是由乡村居民和乡村迁入者、农民、土地拥有者、工人、游客和旅游景点、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学术研究者等共同表现的[14]。因此,乡村不再是没有竞争的地方[15],而是被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社会性构建而成的异质性空间。综上,国外关于乡村消费转向的研究表现出了从关注物质到社会,从经济到文化,从宏观外部机制到微观多元力量建构等的转变。 随着国内乡村地区以农家乐、观赏及采摘农业为主要形式的消费现象的出现,大都市周边乡村也出现了消费转向。王鹏飞基于后生产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北京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出现的各种非农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表明乡村空间的商品化是乡村适应城市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性变化而带来的结果,密切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16]。高慧智等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进行实证观察,认为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的空间消费实质上是全球消费文化蔓延和本土城乡二元结构叠合的产物,城市对乡村正由过去的显性剥夺向隐性规训转变[17]。也有部分学者从要素流动和城乡关系变迁的角度对大都市周边特色旅游村的转型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18,19]。可见乡村的消费转型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主要建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强调城市对乡村单向度的影响和剥夺,对乡村的反向作用考虑不多。同时,缺乏对乡村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多元主体和动态过程进行深入剖析。乡村的物质生活空间是针对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景观等实体而言,但是随着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关系转向,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空间被视为地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20],即空间的社会性增强。乡村社会空间是乡村物质空间与复杂社会关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而都市居民消费空间即乡村物质空间的改造活动、都市居民消费活动等相互作用而对乡村再生产的一种结果。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本文将乡村看作行动者网络空间的关系型聚合体,并且被不断整合[21]。中国乡村在其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正在引起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的重构,但是重构的过程与机制是怎样的?即乡村空间如何转变为都市居民消费空间,政府、当地居民、外来者甚至自然景观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并如何组织起来实现乡村的物质和社会空间的转变?上述问题需要深入到乡村内部,考虑个人、组织、政府、土地、资源及环境等多元主体和要素,对相关过程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为此,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及方法对大世凹村转变为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现阶段的乡村空间重构与发展提供比较细致精微的描述与解释。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美丽乡村建设是在中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下进行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重塑的综合行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奋斗目标。江苏省早在2011年就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此背景下,南京市江宁区设立了五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被称为“五朵金花”,即周村“世凹桃源”、横溪“石塘人家”、江宁“朱门农家”、“汤山七坊”和“东山香樟园”,成为南京首批打造的美丽乡村。“世凹桃源”是首批美丽乡村中的示范点,包括谷里街道周村社区的大世凹村和盛家村。其中,大世凹村是“世凹桃源”最先打造的旅游特色村。地处南京市南郊、牛首山风景区西南麓,牛首—云台生态廊道最北端,区位条件优越(图1),占地面积800余亩,常住人口48户共142人,凭借山水、人文资源荣获江苏省“全省最美乡村”称号。由于依靠牛首山,又有“牛首第一村”的美名。2011年,大世凹村挂上了“世凹桃源”的标牌。南京市素有“春游牛首”的习俗,“世凹桃源”很快成为南京市居民春日踏青和假日休闲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