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当今艺术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凸显的概念和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公共性”价值导向下和多元化艺术潮流中,公共艺术无论是在话语表达的内容、主题方面,还是表达的语汇与形式方面都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的私密性艺术以及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模式,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扩散的面貌。 一 公共性:“新思想的竞技场” 公共空间由于区域、功能的差异性以及人群的流变性,本身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形态,这就为介入其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艺术的主题表达、材料运用、表现手法、形式语言、审美品格等方面呈现出纷繁多元的景象。 传统的公共空间并非是一个从物理边界到精神边界都开放的公共场域,呈现于这种空间中的艺术往往是一种强势话语的视觉表征,彰显的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或精英阶层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意志、或弥漫的是神灵超凡的精神之光。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帝王将相或非凡人物的塑造以及某种宗教精神的倡扬,往往是公共空间中艺术的主题。纪念性、歌颂性、教化性是其基本功能。公众在这个领域中仅仅是强势话语的接受者、被训导者。当代公共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话语控制权,大众的审美意志、日常的生活图像、世俗的文化趣味,也进入了公共场域,使这个场域的“公共性”得以真正体现。“纪念碑”意义在这个空间中,已经被弱化,严肃的、经典的文化精神已不再占主导的地位,至少不是在这个空间中唯一的存在,训导与教化的功能也已渐渐淡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世俗情怀、娱乐精神、审美功能的骈兴错出。可以说公共艺术领域在主题和功能方面形成了纪念性与娱乐性、审美性与思想性、抒情性与反思性,视觉效应与精神表征、历史叙述与市井图像共存的纷繁景象。在美学形态上形成了庄严与优雅、精致与粗狂、雄强与平实、静穆与动感、温情与幽默并置的格局。 与题材和主题的多样性相一致,公共艺术在呈现方式上与传统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就公共艺术概念本身的内涵而言并非是某一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称呼,它不仅仅是室外雕塑、壁画,也很难用景观艺术所取代,一切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开放的视觉艺术都可称为公共艺术,其视觉呈现方式既可能如传统雕塑那样是三维的,也可能如壁画那样是二维平面的;既可能是充满体量感的物质实体,也可能是虚拟的影像呈现;既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组合,也可能是动态的形式;既可能是纯视觉的构成,也可能是形声并茂的艺术样态。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雕塑简史》一书中曾说“虽然人们或许试图对雕塑艺术中的战后酵素进行分类,不过得承认,如我在《现代绘画简史》中所说,这仅是一个评论的任务,而非历史的任务。我们面临着风格的扩散、发明的探索、新材料的无止境的实验,不是通过任何有凝聚力的‘运动’来开展。”①因而,其发展显示出缺乏一定的凝聚性和明确性。用赫伯特·里德的观点来评价当代公共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由于公共艺术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态,因而我们无法说公共艺术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什么,只能说当代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没有既定如一的呈现方式,而是一种扩散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切视觉表达的形式都可以进入公共空间,对公共性问题或公众的审美意志、公众的生活作形象的阐释与表现。 雕塑在传统的公共空间中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以至于一提到室外艺术或公共艺术,人们自然就联系到雕塑。因为雕塑的物质实体性和三维呈现形式以及如大理石之类材料的坚固性,使其成为室外艺术最理想的存在形式。“纪念碑的逻辑”在其体量感和坚固的材料中最能得到形象的体现。尽管,进入现代阶段后,雕塑也如绘画一样,摆脱成熟的写实风格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迹,无论在形式语言的变革上,还是在材料的更替上其频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在二战前汹涌澎湃的现代艺术运动中,雕塑与绘画相比,并没有成为主角。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任何一个流派几乎都发端于绘画领域,受绘画的影响,雕塑才出现与绘画相关联的各种风格流派。不少绘画大师,在绘画之余涉足雕塑,并对雕塑界产生重大影响。二战后,这种情形得到改变,由于公民文化艺术的权利被重视,公共领域的拓展,以及“艺术”内涵和疆界的扩延,加上绘画在视觉艺术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作为在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中的雕塑,随着其功能的转换和表现形态的拓展,不仅成为最具开放的艺术领域,许多探索性的艺术家都在非二维的艺术形式中储藏自己独特的观念和思想,而且由于突破了架上绘画的局限,让艺术由私密性空间介入公共领域,也已成为一股潮流,因而,以物质实体为材料的雕塑,成为公共艺术的最重要的视觉样式。只不过,当代雕塑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一切凡非二维平面的视觉设计,人们似乎都可以称之为雕塑。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爱德华·卢西·史密斯曾这样评价到:“(现在)雕塑成为谈论的焦点,而且被看作是(换一种比喻)一切新思想的竞技场。后来这一变化表现得如此极端,以至几乎每一种极端的前卫运动形式都将自己冠以‘雕塑’之称,使不懂内情的广大公众迷惑不解。”②正因为雕塑一般都是安置于公共空间,一切非二维平面的造型艺术都可以冠以雕塑的名称,所以,很多时候公共艺术就成了雕塑的代名词。前面笔者已提到,公共艺术并非是指某种艺术门类和形式,但是,毫无疑问雕塑是公共艺术一种最重要的表现形态。 二 多元化:开放性实验场域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是以雕塑或壁画为主要表现形态的话,当代公共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材料科学和媒体科学的发展,在表现的形态、材料和媒介方面,已经呈现出开放格局了。就雕塑艺术而言在材质的使用上已是丰富多样、五花八门,雕塑家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各取所需。我们知道传统雕塑多以硬性的石材和铜质材料为主,也有软性的木材。石头被雕刻家们视为特别适合于雕刻的材料。与花岗石、玄武石等石材相比,大理石由于“它纯白无色,光泽温润,特别是由于它的颗粒状组织和温和的反光,比起白垩似的死气沉沉的白石膏岩有很大的优越性,”③因而黑格尔把其视为“最能紧密结合雕刻目的”的材料。古希腊的雕刻家们通过“砍削”的手法,在大理石上镌刻着纯洁无瑕的诗章,一代代的雕塑家把精神“灌注到完全物质性的材料中去”(黑格尔语),赋予石头和青铜以生命,用激情实现着使物质精神化,精神物质化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