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朋友圈里,一则关于江西永新几名女生接连对一位下跪女生扇耳光、拽头发实施暴力的视频十分火爆。这条视频长达5分钟,在实施暴力期间,被打女生一言不发,而打人者一边施暴,一边还嬉笑骂脏话。 此前,网上还曝光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小学生事件;四川乐至3名未成年女生对另一名未成年女生施暴并拍下与受害女生裸着上身的合照;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 面对这一起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小小年纪怎么就下得了如此狠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的暴力人格?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当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家长看法: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邱女士:这些出手打人的娃娃平常在家估计都是父母的乖孩子,如果不是视频里的画面,我都不敢相信孩子们竟会做出这种事儿!近期被曝光的几起青少年暴力事件令我非常诧异,也感到痛心,如今个别孩子出现反差如此大的举动,更应该引起所有家长深思。 孩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举动,如果家里的父母都是以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容易误入歧途。如果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相处方式就是争吵、打架,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有负面的影响。 家长赵先生:动手打人的孩子多数是未成年人,“以大欺小”的行为警醒父母应该多检讨自己。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宽裕的家庭环境,父母们的重心都在赚钱上,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少,父母对孩子也缺少心灵上的关心,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很低,性格会越来越孤僻、古怪,有的就会通过“以大欺小”,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脾气。 现在许多家长都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该受到大家重视。爷爷奶奶一辈在教育方式和沟通上,与孩子有很大的代沟,这不利于孩子出现问题时得到长辈的及时疏导。 家长周先生:我儿子刚上初一。我是开出租车的,以前忙于生计,也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从未接送过他。但看到网络上疯传的“围殴学生视频”,媒体还说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回家也不敢讲,我儿子性格内向,我是真不放心!所以这两天在“拉活儿”的黄金时段,我也挂起了暂停营运的牌子,把车停在路边等候儿子放学。如果有异常,我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蛛丝马迹”。 专家观点: 让孩子从小了解法律″红线″在哪儿 陈若葵(中国妇女报记者):如今孩子间的“酷刑折磨”已与往日推推搡搡的“小孩打架”不可同日而语,也超出了“恶作剧”的范畴。然而,施暴者并不觉得这是件多大的事,既说明了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反映出青少年犯罪成本很低的现实。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只承担民事责任,不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有相应的从宽处理规定。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校园暴力问题还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围绕“校园暴力”的一系列干预机制,也处于相当滞后的地步。此类事件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记过开除、责成家长严加管教或赔偿的方式解决,这也导致一些青少年无所顾忌地施暴,出现了家庭学校管不住,公安法律管不了的尴尬局面。 法律的规定不能突破,但并不意味着对校园暴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护人以及学校存在监管不力的过错,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让他们明白法律的红线。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责无旁贷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于校园暴力的解决之道,除了针对孩子本身寻找根源、提出对策之外,在我看来,还要从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着眼: 一是家长暴力行为的副作用。“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父母打孩子常常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孩子好”。许多父母也从孩子暂时的顺从中尝到了打骂的“甜头”,却不知道孩子受到皮肉之苦后会产生怎样的副作用。 研究表明,动辄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当与人相处不尽如人意或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便形成暴力倾向明显的人格特征,乃至对他人施暴成为习惯。他们对成年人的暴力行为无可奈何,将同龄伙伴作为攻击和宣泄的对象便不足为怪。 二是大众传媒中暴力内容的传播对孩子影响至深。现在的孩子是与电子媒介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类传播媒介的包围之中,其中暴力行为被成年人编导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内容广为流传,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如此说来,孩子的暴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制造的。当我们教育孩子纠正暴力心理、避免暴力行为的时候,首先应当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这一法律规定,应当也必须成为家长观念与行为的底线。 在孩子的媒介使用上,家长的作用是了解孩子的媒介使用,与孩子共同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和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并过滤不良信息。 当然,对大众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而言,增强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自律并自滤,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为广大家长提供社会支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