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经辉(1970- ),男,安徽马鞍山人,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运作管理;万冬艳(1989- ),女,江西景德镇人,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运作管理。江苏 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对农产品物流园区进行运营绩效评价是改善其运营内涵的基础,针对如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绩效进行合理评价的问题,首先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降维处理,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了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对非有效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作了改进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个区域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而规模效率则比较接近。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49(2015)04-0044-13

       一、引言

       农产品物流园区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农产品物流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科学评价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安全、高效、低成本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暴露了不少运营方面的问题,如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盈利手段单一、盈利能力低下,不能起到降低区域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本区域农业的竞争力;技术水平偏低,管理模式滞后;冷链设施落后,农产品损耗大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套科学的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如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绩效进行合理评价,进而寻求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成为当前农产品物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文献综述

       农产品物流园区属于专业物流园区范畴,它是在物流园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针对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评价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是借鉴其它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评价成果。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评价涉及众多因素,如物流园区的面积、投资额、技术水平等,对于物流园区运营或者绩效评价等相关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国外早期研究物流园区大多关注于规模和评价等相关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对物流结点的运营评价进行相关研究,一般是在界定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设计相应的算法。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是Eiichi Taniguchi和Michihiko Noritake通过构建双层规划模型解决了公共物流中心的规模和评价问题[1]。近年来,对于物流结点的评价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Jiansheng Zhang,Wei Tan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财务、客户、业务和创新四个层次,适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价[2]。Pei-hua Fu,Hong-bo Yin介绍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评价模型,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信息、管理水平、技术力量、运输能力、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和客户服务等[3]。Hui Yue,Wenyu Yue,Xiaoqiang Long研究在多个物流园区竞争情况下,对每一个物流园区的综合能力界定边境问题,他们通过假设物流园区位于合理的资源区域内,构建了一套新的物流园区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园区进行了评价[4]。

       近年来,国外学者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如C2R、C2GS2等)评价效率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应用DEA模型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的技术和规模有效性以及相关产业的效益评价进行研究[5],Cooper W W,Tone K应用DEA模型对教育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有效性进行研究[6],Paradi和Zhu Haiyan则把DEA方法应用于对银行分支机构效率评价的研究[7],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内学者在物流园区评价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成果。陶君成提出要推动培育物流供给方和兴建物流园区,同时提出要注重物流园区的运行效率[8];黎继子、刘春玲等人对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耦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的三种模式[9];赵林、李天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以物流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作为目标层,选取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情况、污染控制情况、园区管理现状等5个指标作为系统层以及相应的23项指标作为指标层,建立了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其评价物流园区的发展潜力[10]。在绩效评价方面,陈畴镜、胡保亮结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点和内容,应用平衡记分卡理论为供应链物流建立平衡记分卡,从供应链物流财务、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供应链物流绩效做出综合评判,其评判既包括对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的评价,也包括过程绩效评价[11];陈衍泰、陈国宏等针对多方法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问题、方法针对性不强问题以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节问题,提出了基于方法集的组合评价新思路[12];徐盈之、吴海明运用DEA方法研究了在环境约束下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及影响因素[13];夏琼、杨锋等人将两阶段非独立并联生产系统等价为先并联后串联结构的混联生产系统,并给出了对应的DEA效率评价模型[14];王巍、王志浩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判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应用CCR和BCC两种DEA模型测算同质高等院校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找到非规模有效单元的改进方向[15]。

       对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绩效评价,国内外有针对性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构建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个阶段的处理,第一阶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第二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价,并对非有效的农产品物流园区进行有效性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