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活动质量比较及对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昊(1984-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李国良(1986- ),男,湖北咸宁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管理与公共治理(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1980年美国《拜杜法案》的出台、1984年中国《专利法》的颁布加快了中美大学专利活动的发展。虽然2003年中国大学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已超越美国大学且以发明专利为主,但中国大学专利“授权多、转化少、维持短”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突破传统大学专利研究将内容局限于大学专利活动申请、授权、投入经费等表层指标的不足,选用中美一流大学专利领域布局、专利法律状态的有效性、PCT专利情况(国际标准)及专利技术转让情况(社会竞争力)4个指标,对中美大学的专利活动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一流大学在专利科技含量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一流大学,但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中美专利法规政策、大学专利活动组织管理、大学专利研发市场紧密程度等因素是导致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活动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0 引言

       专利作为科技研发活动的一种成果类型,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场所,拥有规模巨大且人才多样的智力贮备,承担着知识创造、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的重要使命。以往研究“大学&专利”主题的文献较多,但大多未对大学专利活动整体层面与质量层面进行比较。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 II软件对CNKI(截至2015年5月13日)收录篇名含“大学&专利或高校&专利”的1072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析出)采取数据可视化与图谱分析操作,综合形成文献考察,具体分析如下:

       (1)研究概况。中国大学专利研究始于1985年,随后研究成果呈波动型增长趋势,既有学术期刊的学术研究783篇,也有新闻报告的非学术研究208篇。其中,专利申请、发明专利、专利文献、科技成果、专利实施、专利管理、中国专利局等主题成为中国大学专利研究的热点。

       (2)研究进展。最初,大学专利研究伴随着1984年专利制度的建立而兴起,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专利制度与实施细则完善、专利权人法律归属与专利代理、中国专利局建设、专利文献教育教学及其检索利用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相关专利制度与组织管理的逐步成型,研究主题转向专利工作规范化,重点探讨专利经济效应、转让工作及专利实施对策等方面。21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需求的日益增长,重视大学专利研发与市场结合及科技体制改革,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专利战略”和国家亟需的专利技术领域(如混凝土技术和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等)构成了此期间的研究主题。2009年,中国大学研发(R&D)人员与经费增速及其全国占比为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大学科研与专利实施压力巨大。因而,高校专利转让和技术转移以及通过专利分析、提供专利信息服务、协作研究等途径促进大学科技创新和提升专利转化能力等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并延续至今。

       (3)研究框架。中国大学专利偏好说理性的评价研究,缺乏数据资料的计量分析;重视专利活动个别指标的细节研究,轻视专利活动的整体性研究(多维度)。另外,一些有计量分析特征的细节研究使用的数据略显不足。

       综上所述,本文突破了以往大学专利研究轻计量分析且系统性不强的特点,利用多方数据来源对中美一流大学(美国哈佛、斯坦福、加州、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中国复旦、北大、上海交通、清华、浙大)专利活动进行多维度系统比较。结果发现,中国大学普遍存在重视专利活动研发而忽视转让、专利活动受专利法规政策影响波动性较大、专利活动创新能力不足三大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规、构建适用于现代科技成果的激励机制、依托需求培养大学专利市场意识、培养大学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等应对措施。

       对专利法律状态有效性、专利地理与技术布局、PCT专利申请情况及专利技术转让能力4个考察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①基于对大学专利研究文献的全面考察,并结合CITESPACE II软件可视化操作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②笔者在大量考察中美英日等国大学专利活动的基础上,发现这4个指标是中国大学专利活动的主要薄弱环节且是导致中国专利活动质量不高的数字化表现,因而与美国一流大学进行对比是发现中国大学专利活动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中国及大学专利活动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③世界五大专利局对这4个指标统计工作的重视同样印证了其在专利活动质量比较中的重要性。如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专门设有专利法律状态数据库、专利技术转让数据库等,中国知识产权局(SIPO)每年10多期的专利统计简报中有效专利、PCT、专利产业等主题均至少拥有一期的专门报告,日本专利厅(JPO)及文部科学省对日本大学有效专利、专利实施、技术领域布局及PCT申请等情况则进行了最为详尽的统计分析。

       1 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活动质量差异比较

       2003年,中国大学专利活动取得突破式进展,专利申请量首次过万,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已超越美国大学并逐年拉大两者的数量差距。同年,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授权量分别为939件、875件(2000年分别为320件、829件,2013年分别为6287件、1125件)。数量上的进步一方面应归功于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促进技术创新的战略举措[1];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大学专利活动相关部门的标准较低,即高校纳入标准的发明专利不足17.4%、纳入国际标准的专利技术数量不足1%[2]。

       1.1 中美一流大学专利领域布局

       大学除了向所在国专利主管部门提交专利申请外,还会出于保护发明创造成果、作为技术储备、通过专利实施许可获利等目的而向国外专利管理机构提出专利申请并力争获得专利授权。通常情况下,一流大学会选择最关键(需求最多)的技术领域并结合自身专利技术优势进行技术领域布局,选择周边国家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地方进行地理领域布局。中美一流大学专利领域布局比较如下:

       (1)专利地理领域布局比较。虽然中美一流大学在各自所在国专利产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且中国一流大学已扩大了数量优势,但从中美一流大学的全球专利产量看,数量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42658件和48460件。中国一流大学专利有90.86%集中在本国,分布于美国的专利仅1714件,占总量的4.02%,在周边国家的专利布局效果也不显著,在韩国仅有54件。美国一流大学的专利地理领域布局则较为合理,本国专利数量占总量的53.17%,符合专利国际标准的PCT专利申请量为总量的30.40%,在科技实力较强的欧洲地区拥有1171件专利,在周边国家的专利布局效果比较显著,如在加拿大的专利布局量达到3480件,占总量的7.18%,形成了较好的专利技术辐射效应,为专利技术转让与盈利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见图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