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习胜(1965-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在变化,其主要矛盾也在变化。当前,其主要矛盾已经逐渐凸显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诉求与境况、手段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把握并协调这些矛盾,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理念、基础理论、致力重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和系统的变革。其发展趋向是基本理念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拓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基础理论由经验概括和学术移植向实践应用拓展,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契合;致力重点由“加压”向“疏导”拓展,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精神家园的营造;教育方式由“灌输”向“渗透”拓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境况和时代任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到专事研究和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清晰地揭示这些矛盾的内涵特质及其发展趋向,辩证把握其“变”中“不变”的主旨和主题,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脉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的。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和发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学科时期,正是老一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地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使其在当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逐渐凸显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实现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矛盾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知识背景和斗争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革命任务的特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承担者需要主动发动群众,以便将先进的革命思想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其主体与客体的界分是较为明显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受教育者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需要,积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问题被提上议程,故而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或“主体间性”说,虽然这些说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但有一点在学界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这些说法无非是要表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焦点正在迁移,主要表现在:其一,主体要对客体进行社会化教育,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客体却要保持其个性特质,期待能够彰显其独特价值;其二,主体要对客体进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教育,而客体却有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其三,主体要用相对稳定和完备的思想体系去教育客体,而客体的思想状况却是变动的、开放的;其四,主体要体现其思想干预的主导性,而客体却要争取自己是否接受干预的自愿选择性,等等。这些紧张关系表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已经呈现出新的特征。

       2.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

       我们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同时,摸索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而形成的,这类理论主要是经验性的理论;二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而建构的理论,这类理论主要是对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思想进行的学术借鉴或移植;三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建构的理论,这类理论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材性专著”或“专著式教材”①。按理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导和支撑的关系,才不会陷入“空洞”与“盲目”的双重窠臼。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却存在着脱节性的对立:首先,就经验性的理论而言,随着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的变化,“老把式”的经验虽仍有效,但却难以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难以应对80后、90后、00后等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其次,就为该学科设立而建构的理论而言,以相关学科理论为蓝本进行的学术借鉴或移植,很难切中思想政治教育之独特对象的问题症结。这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言,虽然言之凿凿,却总有“隔靴搔痒”之嫌;再次,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建构的理论而言,同样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合节拍的问题。因为教材是普及知识的文本,不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开展的专题研究,教材的特质是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对具体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说,这类理论实难担当解释与指导的重任。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乏力,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融合的“两张皮”的问题。

       3.诉求和境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诉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以满足实现社会发展理想的需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诉求与其现实境况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之精神引导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物”的权威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终究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提高思想觉悟,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能够超越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而崇尚于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市场经济却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标,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超越诉求遭遇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诉求时,如何给出令受教育者心悦诚服的“超越”理由,便成为教育者最为难解的问题之一;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从国家、社会和世界的层面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宏观的要求,讲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目标之“高线”,现实中的受教育者可能会关注自己的情感体悟或切身利益等琐碎问题,往往以“个体叙事”的方式表达其世俗生活之实然“底线”,呈现为一种新的谈“主义”与解“问题”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其坚守的“政治价值观”为切入点,讲意识形态主导的一元化问题,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不同的受教育者可能有不同的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之一国诉求与全球化影响之间的矛盾。我们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价值,带有鲜明的中国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的特质,其任务只能由“中国”来承担,而它所要面对的却是全球化环境的影响,如何让全球化影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一帜”独树、风景这边独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