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宗教经验(Religious Experience),也称宗教体验,目前具有广泛的争议,但现代的宗教学研究中一般都承认宗教经验的存在,是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都很重视,曾有各自明确的阐述。比较著名的有三种说法。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宗教经验种种》首次提出了宗教经验的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宗教的核心是对神圣者(the Holy)的非理性的情感经验,因而支撑宗教存在的,不是任何抽象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人亲身经历的生活。宗教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中,宗教经验即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①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认为,宗教经验是有关上帝存在的一个最传统的和最令人信服的论据。②国内学者吕大吉和世谨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者对神圣物或力量的感知和体验。③社会心理学者陈文昌④,参考大量国外文献提出宗教经验定义如下,宗教经验就是对来世、对超越事物现象的威力以及被视为存在基础的那些汇总最终威力的感遇。这种存在的最终基础是通过经验事物和事件被体验到的,感到是神圣的,既可使人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又对人们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实际上,宗教经验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指人以宗教体系对自身的生命、信仰生活及传统进行整合与反省的经验;二是指一种特别的,很多时候是戏剧化甚至是奇特的神秘经验。因此,宗教经验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超自然解释,比较极端的是有关神圣物存在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论据。 归因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都会涉及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⑤宗教经验的归因实际上就是对宗教经验产生的原因分析。归因为什么就意味着个体相信什么。比如归因为上帝,就会倾向于用上帝解释宗教经验的发生;归因为佛祖则会认为神秘的经验是由于菩萨显灵等;归因为偶然,就倾向于用非宗教的方式解释宗教经验的发生。 国外从心理学视角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国内心理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很薄弱,主要为对宗教问题探讨的几篇文章和翻译的几部著作。⑥更为突出的是,前人对宗教的研究,很少把研究重点放在大学生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上。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也仅仅限于对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比如对宗教认同、宗教态度、宗教性等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中,尚缺少对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的研究。然而,归因影响着个体的认同以及产生相应的行为,归因还具有动机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宗教经验的归因直接影响着其宗教行为。 本课题研究指出大学生对宗教经验的归因有三种⑦:宗教内归因、宗教外归因与非宗教归因。宗教归因包括宗教内归因和外归因。宗教内归因是将宗教经验的产生归因于体验者本身的修行、善行、体悟与修炼等;宗教外归因是认为宗教经验发生是神迹、神灵显灵、超自然力量、因果轮回等;非宗教性归因,即倾向于解释为心理作用、幻觉、边缘状态下的感觉丧失等非宗教因素。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想冲击中国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活跃。宗教在青年中的流行势必冲击大学校园。因此,通过对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问题的研究,探讨其归因倾向,引导大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与行为,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用自编的《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问卷》,对福州某校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的现状进行初步的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 选取福州地区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四所高校的在读大学本科生为样本。本研究共发放正式问卷850份,回收问卷793份,回收率为93.2%,其中无效问卷60份,最终有效数据为720份,问卷有效率为90.8%。被试情况见表1。
(二)测量工具 1.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问卷 研究工具采自课题组设计的《大学生宗教经验归因问卷》(国家社科基金:青少年宗教经验归因与宗教经验归因关系研究课题组编),该问卷由15个项目构成,共有三个因子。其中,F1外倾宗教性归因、F2内倾宗教性归因、F3非宗教性归因。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835,三个因子的信度在0.707-0.84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df(3.160),RMSEA(0.056),NFI(0.860),IFI(0.882),GFI(0.918),CFI(0.882),验证性因素中的各指标都表明该量表模型拟合得很好,因此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考察的变量 宗教经验归因各因素的比较,不同性别、专业以及年级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