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5)09-0091-07 针对近年来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困境、社会认知感不足等问题,为寻求绩效提升、确保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地位的稳定性,制造商开始寻求与同一链条上的供应商、顾客合作,建立稳定持久的伙伴关系。传统供应链管理仅关注经济绩效的提升,忽略顾客利益、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着手于制造商、供应商和顾客的可持续性合作,力求实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市场绩效的综合提升,顺应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该链条相较其他同类供应链条的竞争力。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设置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型架构,探讨供应链各方实现企业供给、需求层面的有效合作,减少与理想水平的偏差,以适应社会发展水平,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套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相关文献回顾 可持续性合作是企业之间一系列可持续性活动的有效组合,以可持续性为导向的顾客和供应商关系对制造商绩效有很大影响。Mentzer(2001)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对传统供应链进行系统性协调,对单个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种效益指标进行集成化,目标是提升单个企业和整个供应链长期可持续性绩效,并从上、下游维度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兼顾需求和供给层面[1]。马士华(2005)将绩效分为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综合绩效三种度量方式,内部绩效是企业对自身绩效进行衡量和评价,着重自身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最少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等;外部绩效主要指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合作绩效,用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来评价合作关系的可持续性和紧密度;综合绩效是根据总体绩效和效率来评价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研究后发现绩效最大化是企业致力于供应链集成和上下游层面集成的结果[2]。张天平和蒋景海(2010)不认为客户、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合作行为是战略、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而是作为整合战略、企业竞争能力、绩效的直接行为,整合战略分为战略客户整合、战略供应商整合、企业战略整合和制造工艺技术整合四个维度,通过超越制造企业自身来整合信息和知识,形成竞争能力并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和客户满意度[3]。合作积极性通常依据一个高水平的知识交换以使可持续性产品和流程更便利,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协调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回收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运作绩效,增强市场响应能力、风险识别与规避的能力,促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4]。制造企业熟悉供应商的生产流程、产品供需、大致成本等信息,通过互换信息推进企业整体生产计划的运作过程,使双方都能协调生产、顺畅运营,从而提高绩效[5]。Venkatraman(1989)指出绩效拟合主要包括调节、中介、匹配、完形、模型偏离和变异等形式,前三种形式是单个维度的两两结合,后三种形式是基于“系统观”或“整体观”的联合[6]。张艳和李景峰(2014)认为最优化绩效是外源性情境变量(如环境因素、组织规模、政策倾斜等)与内源性设计变量(如企业整合、集成优化水平等)恰当“拟合”或“调整”的结果,并假定企业依附程度与内部可持续性实践、绩效挂钩,研究将“拟合”作为理想模型的等级,绩效结果取决于变量之间的“拟合”[7]。 以往研究虽认为绩效是对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合作能力的反应,制造商需建立与供应商、顾客的持久合作,强化供给层、需求层的可持续性实践以提高总体绩效,但受周围复杂网络干扰,依然没有与需求层、供给层实现完美匹配。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多分支的需求、供给层面的理想模型,并假设以绩效为前提的理想模型一定是各方面都可持续性的,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进行同步合作并实现绩效最大化。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我们设定一个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下文将依据理想模型进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分析。企业得益于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平等互惠的合作,在可持续性绩效层面和市场绩效层面形成协同相关。本文从可持续性绩效、可持续生产、市场绩效三个方面着手,探讨与理想模型偏差的水平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偏差水平前提下各个企业应如何进行合作,使企业绩效和市场地位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与供给层、需求层的良性持久合作局面。
(一)研究假设 在可持续性和市场绩效环境下[8],企业通过紧密合作进行知识分享和转移,提升竞争优势。各个企业都以信任为基础,采取最佳方式进行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并将绩效弱化的反应力作为企业可持续性的指标。如果企业未达到理想水平,则在合作关系中出现低投资和关系租金,企业绩效水平降低。要实现企业高市场绩效[9],企业应具备一些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性资源,并有与顾客需求同步以提高市场地位的生产力。企业离理想模型越接近,则会比其他竞争者更能改变市场条件,提高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假设如下:
:企业离理想水平的可持续合作偏差越大,可持续性绩效越低。
:企业供应链合作构想距理想合作构想偏差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处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制造企业为保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完善内部生产流程,透过供应链甚至跨供应链来汇集互补资源和生产力。企业通过和外部伙伴合作[10],从伙伴成员中借鉴一些应用实践,并注重与外部企业合作的匹配。若某个伙伴企业投资变少,就会对其他伙伴减少合作努力,可能导致低水平的可持续生产积极性,使利益共享受阻。制造企业应确保供应链合作伙伴持续追求可持续生产,以防“搭便车”和没有投资就试图开发关系资产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投资到可持续生产不仅会被合作相悖的模式影响,而且匹配的效果也影响企业实践。因此,如果企业不在一个理想的合作构想中操作,就可能催生关系资产,进而难以实现高水准的可持续生产。据此,本文假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