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5)05—0061—08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它以贸易、金融及生产趋向全球化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出发点是使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单一生产时更大的利益。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税壁垒不再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其他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日渐突出。其中,是否拥有完善的物流网络及高水平的现代物流服务以支持建造服务于跨国企业的现代物流平台,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其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及利用资源,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将半成品、产成品从多个生产地点向再生产、消费地点以最低成本运输,是每一个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极其关注的问题。高效率的现代国际综合物流服务是企业控制成本,成功实现全球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科技优势、政策优势,同时,铁路、公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因此,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既有利于跨国企业生产分工细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然而,由于体制及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在援引外资与对外进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陆地区国际物流功能的缺失,集中表现为内陆地区企业在开展外贸活动过程中,由于现代物流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其运作成本居高不下。 国际陆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瓶颈问题,使内陆地区与国际接轨,带动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规划建立国际陆港,可加速东西部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一体化进程。在国际陆港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如何选择合作海港,并实现二者的联动发展,为内陆地区提供低成本且高效便捷的外贸物流服务,既是国际陆港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2001年,席平根据西安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提出“国际陆港”的概念: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依照有关条约或法令在内陆地区设立对外开放的陆港,使其成为内陆交通运输直接通往国际港口的枢纽。①基于此,他进一步分析了建设陆港的意义、作用、运作模式和发展战略,并提出在西安建设国际陆港的建议。光一认为,无水港大大缩短了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提高了其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内陆地区建设无水港,将有力地拓展海港经济腹地,是沿海港口缓解货源困局的有效途径。②冯学丽提出建设无水港有利于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为沿海港口提供稳定的货源,保证沿海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顺畅,促进沿海港口的良性发展。另外,无水港也是开展对外贸易的节点,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及提供的服务质量,都将影响外贸业务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发展。③王红卫从货主的物流成本分析入手,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建立了无水港选址模型。④杨睿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了内陆干港选址模型,采用AHP-F隶属度合成综合评价法,对无水港备选地址进行排序,得出无水港的最佳建立地点。⑤谭卡对广州港的无水港群合作城市选址布局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广东省内初步的无水港建设实施方案。⑥张丽丽从国际航运中心与内陆港互动发展的机理出发,分析了二者互动发展能够带来的效益,建立了国际航运中心与内陆港互动发展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定量模型对二者的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⑦管小青建立了海港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构造了海港对陆港的吸引力模型,同时分析了西南地区出口集装箱经由贵阳陆港选择海港的概率,为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建设和海港的营销提供了理论依据。⑧张兆民从动力学角度对内陆无水港形成的规律进行了探索,提出内陆无水港的形成和发展是需求性动力、适应性动力和推动性动力三股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⑨姜伟香在传统的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内陆港这个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保税港区与内陆港互动发展机理模型。⑩蔡静提出了保税港与陆港互动发展可采取契约联盟、合资经营和虚拟互动三种模式,并深入研究了各种模式的内涵及优缺点,进而通过分析影响“两港”互动发展模式选择的多方面因素,建立了系统的互动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11) (二)研究评价 目前,关于国际陆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功能、发展模式及选址与布局等方面;在研究内容上,运用了大量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国际陆港的选址与布局研究中,多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今后对国际陆港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然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国际陆港的整体认识较为模糊,对国际陆港的特点把握不够深入,对其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二是目前对国际陆港建设的研究偏重于必要性研究,即某地区需要建设国际陆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于某地是否具备建设国际陆港的条件等问题则缺乏深入研究。三是针对国际陆港与海港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较少且仅停留在对其表面现象的研究,缺乏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和研究。 二、国际陆港联动发展的实现机制 国际陆港的联动发展是实现其与各主体间长期战略协作的联动发展。联盟关系的构建与维持以信任机制为基础,以信息反馈机制为前提,以物流资源整合重组机制为手段,以利益协调机制为保证。 (一)信任机制 信任机制是为了保证联盟关系高效有序地运行,顺利处理合作主体间的关系,减少对正式契约和权利的依赖,增进合作的连续性,并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效机制。信任是国际陆港联动发展的基础,各主体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成本,而信任的脆弱性则使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且重建的成本巨大,因此,国际陆港联动发展主体必须下大力气对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进行维护,必要时甚至需要进行恰当的修复。联动发展合作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会导致合作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增加机会主义行为。信任可以建立可靠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抑制个别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等,使联动主体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风险,获得竞争优势。一般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分为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共识的信任与敏捷信任四个阶段。联盟成员间的坦诚合作与沟通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基本前提,应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制度,以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 (二)物流信息反馈机制 国际陆港联动发展的目标为通过物流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实体物流网络与虚拟信息网络的紧密结合,进而构建协同运作的物流网络体系。联盟中各相关主体的计划能否贯彻执行、冲突能否妥善解决等,都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能快速、有效地调整联盟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并维护联盟内部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