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

作者简介:
刘建华(1963-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区域发展战略,E-mail:ljh@zzu.edu.cn(河南 郑州 450000);苏敬勤,姜照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将国家创新体系分解成科学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和技术扩散网络,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的视角,选择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获取完整序列数据的指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相关指标值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进而对中国进行了实证测算,2001-2010年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指数从14.7%提高到4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比例、外资企业科技经费比例等指标的迅速增加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提高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的策略在于高效的、紧密的、国际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也呈现出了国际化特征,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形成了国际化的国家创新体系。从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研究看,主要集中于创新要素之间网络关系的国际化问题。BARTHOLOMEW[1]通过对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比较了德、英、日、美四国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对生物技术研发中机构之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形成了以生物技术创新为纽带的复杂的全球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而跨国界的技术联盟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上,从CARLSSON[2]的研究看,2005年以前国际上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研究比较少,且多数涉及跨国公司R&D活动的全球化。JORGE等[3]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所用的指标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国际技术联盟、国际技术转移、资本品国际贸易。他们的研究表明,跨国实验室、国际技术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等方式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度的主要路径,而各种创新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规模呈现出逐年加速提高的趋势,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互动远不如欧盟集团这样的超国家的科技阵营。FRANSMAN[4]则以日本为案例对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的衡量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与JORGE等[3]的结论类似。该研究发现,日本创新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在过去10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刘云等[5]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主要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即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以及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孙玉涛等[6]采用研发强度、技术流动和创新能力作为国际化系统的表征变量,基于二维矩阵识别G7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的演化路径。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判断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实现程度和预测其发展趋势。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的视角构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

      1 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1.1 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

      FREEMAN[7]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由公共和私人部门机构组织成的网络”进行研究,探讨创新网络要素(企业、高校等)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创造、引进、改变和扩散各种新技术的非线性过程。他进一步指出,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其主要的链接机制是企业间及其与大学间的创新合作关系[8]。OECD[9]报告指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其构成要素(企业、高校、中介机构、政府等)的各自功能的发挥,且更依赖于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而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不仅是线性的,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非线性反馈回路发生的,创新各环节之间存在多重反馈关系,创新活动过程更加趋向网络化。PHELPS等[10]指出,社会网络方法是建构知识创造、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过程的体系框架的有力工具,这些研究广泛分布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期刊。他们总结了这方面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可能出现的新主题和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如“一个创新主体通常参与多个不同类型的关系和网络”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国家创新体系是大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结成的巨型网络结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巨型的网络,在网络内部交织着很多相互衔接的子网络,在每个子网络中有不同主体的互动[11],但在不同网络中主体所起到的作用和行为方式是不尽相同的,而每个子网络的高效运转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巨型网络正常运转的关键。

      进一步地,可以将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巨型的网络分解成3个网络:科学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和技术扩散网络,并以这3个网络的代表性指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①科学研究网络是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子网络,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其主要职能是为整个创新网络提供创新基础和知识供应;该网络以高等院校、政府实验室为主体,其代表性产出为论文。②技术开发网络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网络;企业是技术开发网络的主体,其代表性产出是专利。③技术扩散网络是技术贸易主体与技术应用者之间构成的网络[12],参与到网络中的主体有国内外企业、高校、政府和中介机构等。

      从已有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流动的理论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成物质形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从而完成创新全过程的前后衔接的3个重要的阶段。根据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功能论的理论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把科学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和技术扩散网络链接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体系,从而把创造性破坏行为(主要来自于科学研究)和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等技术转移行为以网络结构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学研究网络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行为,它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化的科学研究活动,是面向创新的,因而在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中,纳入了表征产学研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的多个指标:产学研论文合作网络群体紧密度、产学研论文合作比例、多机构合作的比例;同时,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既是创新成果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许多创新是在引进(购买创新成果、技术交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在整体上考虑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