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创新:研究综述及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邢小强(1978-),男,山东东明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北京 100029;周江华(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北京 100875;仝允桓(1950-),男,河南南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创新,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包容性创新是企业面向低收入市场的专门创新形态,强调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也能以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的方式创造出社会价值,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由于低收入市场与中高端市场在参与主体、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包容性创新在思维、模式与特征上也与传统创新有很大不同。基于包容性创新的对象与环境特质,本文从营销、战略、制度与组织四个理论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1 引言

      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理念倡导经济增长要允许广大贫困人群能够平等参与市场并做出贡献和分享成果[1,2]。在微观层面,Prahalad与Hart(2002)[3]以及Prahalad(2005)[4]提出的金字塔底层(Base of the Pyramid,下简称BOP)战略指出,长期被排斥在正规市场之外的低收入群体内蕴含着巨大财富,如果企业可以改变传统思维来积极探索BOP市场,就能够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但由于BOP市场与企业熟悉的中高端市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企业必须重新思考业已接受的市场理念,采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才能取得成功[5,6]。相对于单纯追求财务绩效的传统创新,这种以商业化方式在BOP市场内同时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创新被称为包容性创新(inclusive innovation)[7]。

      包容性创新把贫困问题转化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机会,改变了传统创新范式背后的支撑逻辑,代表着企业处理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新的创新形态。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包容性创新的研究历史并不长。2010年,《商业研究杂志》出版了一期专题研究论文,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策略进入BOP市场进行商业运营。2012年,《管理研究杂志》围绕“创新促进包容性增长”推出一组专题论文,范围涵盖社会资本、商业模式与组织创新等更多议题,同年,《产品创新管理杂志》推出的专刊则汇集了关于企业具体实施包容性创新的更多研究成果。Nakata(2012)[8]认为,作为在商业与社会的交汇领域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可持续与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日益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下,包容性创新提供了未来前进的有益路径。考虑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汇聚了世界大部分的贫困人口,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包容性创新也会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9]。

      总体而言,包容性创新领域仍处于理论建构的初级阶段,存在多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层次与方法。因此,本文将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与发现进行综合与归纳,一方面通过展示该领域的概貌以促进国内学术界基于本土实践进行更多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则希望唤起政府与企业界对包容性创新的关注,激励与推动包容性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下面将从相互联系的四个理论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包容性创新研究现状

      本文使用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全文库、ProQuest ABI /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merald全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出版社电子期刊、SAGE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与JSTOR西文数据库等,搜索的关键词及组合为“包容性创新”、“包容性增长+创新”“金字塔底层(市场)+创新”、“贫困+创新”、“低收入市场+创新”等,共产生约200篇文献。在考虑相关性、代表性、前沿性以及影响力等因素后,最终选取60余篇文献,以国外期刊论文为主。通过深入阅读并对文献进行解构、分类与重新汇总后,把这些文献归纳为营销、战略、制度与组织四个理论视角,如图1所示。

      其中,穷人最初被视为有价值的消费者,使得营销视角成为分析包容性创新的自然选择探讨如何为穷人开发与传递新的产品与服务。在此过程中,由于存在资源匮乏与能力缺失等问题,更多文献开始从战略视角分析如何利用BOP本地资源或构造新的能力来实现新价值创造。同时,外部制度空洞使得企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BOP市场体系的有效运转,而企业内部的惯例与惰性则要求对组织架构、流程与人员等进行变革才能支撑创新活动的开展,这分别构成了研究包容性创新的制度与组织视角。下面对上述研究视角下的文献予以详述。

      

      图1 包容性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

      Figure 1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on inclusive innovation

      2.1 营销视角

      Prahalad与Hammond(2002)[10]指出,尽管大量贫困人口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但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却代表着巨大的、迟早要释放出来的潜在购买力。由于贫困群体代表一个新的、没有开发和挑战性强的顾客基础,对该群体内在需求、消费行为、生产特征与所处市场环境的深入理解是创新的前提[11]。通过文献梳理,BOP市场特征归纳如表1所示:

      由于贫困人群与BOP市场的独特性,企业必须开发出新的营销策略、框架、工具与方法才能奏效。Chikweche与Fletcher(2012)[18]重新考察了传统营销策略中的“4P”组合在BOP市场内的适用性,发现在每个维度都需要做出重大调整。而Anderson与Markides[28]提出针对贫困顾客创新的“4A”框架,即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可获得性(availability)与可感知性(awareness),得到广泛接受,成为包容性创新的指导框架。正如Prahalad(2012)[29]指出,通过把注意力聚焦于“4A”,管理者可以在BOP市场创造出令人兴奋的创新环境。但由于BOP市场的分散性,Acosta(2010)[30]等开发出市场热图工具用以展示不同地理区域贫困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当地市场的供给结构。最终,Weidner(2009)[31]在总结各类组织在BOP市场运营实践基础上,提出一个详细针对贫困群体的营销流程,阐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环节的创新来解决BOP市场的特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