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学理资源在文学地理学建构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仲凡,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 汉中 723001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不应满足于在文学研究中对地理学概念和名词的简单搬用。文学研究与地理学的结合也不应该只是两个学科的简单拼贴,而应该是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文学地理学建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学与地理学两种学科理论的贯通性,尤其需要对地理学进行深层的理论透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借鉴地理学的各种关键学科思想与研究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理解地理学带给文学研究的勃勃生机与广阔空间,还将使文学地理学超越文学的地理要素研究,成为真正具有文学和地理学双重学科品格的学术知识体系。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5)06-0053-06

      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学地理学的性质、学科属性与定位等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它的独立学科地位,文学地理学都已经被当做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广泛运用。由于我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从中外文学研究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从事文学地理学实际研究工作的学者,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文学学科,来自地理学科的学者则屈指可数。文学地理学研究队伍的这种学科背景构成,造成了他们对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范式比较熟悉,而对地理学学科的主要思想、基本概念则未必十分了解。文学地理学界在对相关的地理学学理资源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方面,也显得比较欠缺。有学者就此指出,“目前大部分从事文学地理学的学者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学科,鲜有文艺学特别是西方文论研究者的加入,宣称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学者又对此并不专注,因而尚无多少学者注意梳理文学地理学的文化地理学血统。”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学地理学汲取和借鉴地理学学科资源的效率及深度与广度。文学研究应该和能够与地理学的哪些学科思想、研究方法结合,以及如何实现这两个学科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已经成为亟须文学地理学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国内学者对文学与地理学关系的洞见与不见

      上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学地理”,首次在中文语境中把文学和地理明确联系起来。近年来,国内又有陶礼天、胡阿祥、杨义、梅新林、曾大兴、邹建军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过文学地理学,并试图厘清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和地理学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如陶礼天先生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介于文化地理学与艺术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的相互关系。这里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地域的文学,即在特定文化地域、具有一定地域空间范围中所产生的文学;所说的‘地理’也主要是人文地理,即偏向于人化的自然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所谓文学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的文学与文学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与文化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与地域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1](P185)梅新林教授提出:“文学地理学,顾名思义,即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而成的跨学科研究,其学科定位可以有以下多向选择:1.从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2.从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交叉学科;4.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学地理学并不是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有机的交融。”[2]

      可以看到,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文学地理学所具有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性质。但是,文学与地理学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交叉与融合,哪些地理学核心思想、研究范式可以被文学研究吸收和借鉴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其实较少有人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过。因为,文学地理学学者们关注的重心多在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而非“文学研究”与“地理学”的关系。

      在论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兴教授主要借用了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他对此有非常全面的论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地讲,就是一句话,即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再具体一点,就是三句话: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即:“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的影响,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体裁、形式、语言、风格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的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在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体系中,“人地关系”被作为文学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文学中的人地关系成为文学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作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文学地理学重视人地关系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文学地理学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文学地理学界有一种把研究的焦点过于集中在人地关系上的倾向,因而遮蔽了文学研究中需要从其他视角关注的问题。因为,文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并不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全部,它只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文学活动中除了作家之外,还有作品、读者以及文学的传播等其他要素,后面这些因素都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观照和研究。此外,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地理,读者的地理,文学传播中的地理,这些课题也都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地关系理论来解决。我国学者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其实,文学与地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而不只是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问题。文学中涉及地理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成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实际研究中,有些文学地理学学者的人地关系研究,没能与传统的“以史证文,以文证史”批评方法从根本上拉开距离,长于个案说明,而短于规律总结,忽略了研究文学中人地关系的终极目标乃是探究文学与地理相关方面的一些普遍规律。此外,我国文学地理学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文学,在理解和探索人类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规律方面,大多缺乏与地理学学科相称的全球性视野。

相关文章: